(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说起“匈奴”,阿灯就会想到汉武帝刘彻,雄心勃勃,开疆扩土,为了国家安定,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为了不受匈奴的袭扰,为了报白登之围的一箭之仇,为了洗涮“致吕雉书”的羞辱,他活着的时候开启长达44年的战争。
阿灯就会想到张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凿空西域的伟大艰程,西域茫茫,前途未卜,征途13年,去时27岁,归来已是不惑之年,为开启丝绸之路做准备,为后来者树立一道丰碑。
阿灯就会想到卫青大将军,汉朝大规模首次出征,其他几路以失败告终,而卫青直捣龙城,那可是匈奴人祭天圣地,相当于刨祖坟。
之所以能记住卫青,还因为他有一个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外甥霍去病。
耳熟能详的“封狼居胥”,霸气无双的“马踏飞燕”,荡气回肠的“直捣王庭”,开山鼻祖“千里奔袭”,直接让匈奴人唱起歌谣: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还有他那句凌云之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阿灯会想起被匈奴人囚禁、软禁19年的苏武,他忠贞不二,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与民族,在他的身上彰显了那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一切诱惑也不改其初心。
阿灯会想起班超弃笔从戎,率领三十六骑横扫西域五十国的盖世英豪,几乎以他的一己之力稳定西域局势,匈奴不敢犯边,可谓智勇双绝。
汉武帝刘彻、卫青、霍去病、苏武、班超、张骞、李广等等英雄或者俊杰,阿灯比较熟悉。
这是由于阿灯喜欢看历史小说、纪录片,还有那些影视剧的轮番上阵,所以比较熟知。
昨晚,阿灯看了一集解说节目,其中就提到一个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耿恭(读geng,三声),关于“十三将士归玉门”的真实故事,300人面对2万匈奴人整整坚守一年!
对于耿恭这个名字,阿灯完全是陌生的,这么深刻的事迹,让阿灯对于耿恭钦佩不已。
抗金名将岳飞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句子,说的就是耿恭。
大致内容:
公元74年,东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汉明帝刘庄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戍已校尉(中级军官),耿恭驻守金蒲城。
第二年匈奴大军进攻车师国,耿恭派遣手下三百人去帮忙,结果半路被匈奴骑兵杀光,车师国投降匈奴,反过来围攻金蒲城。
匈奴大军2万人围攻耿恭所部300军人,耿恭看着城下如同蝗虫一般的匈奴人,怡然不惧,泰然自若,说一些鼓舞士气的话,沾染的毒箭如同暴雨一样倾倒而下,到了晚间,匈奴人死伤惨重。
耿恭见匈奴大军士气低落,毫无章法,带领部下像一支奔腾的利剑,在敌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壮哉。
他知道敌众我寡,放弃金蒲城,来到更加险峻,易守难攻的疏勒城,匈奴人久攻不下,派遣使者劝降。
耿恭不但不为所动,还杀使表决心,人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喝了匈奴人的血,吃了匈奴人的肉。
匈奴人围城,断水源。城内无水,他们喝马粪汁,挖十五丈水井也无水,在耿恭的祈祷下,有泉水出。没粮食,他们吃弓弦,皮夹等充饥。
而帝国都城洛阳,刘庄驾崩,汉章帝刘炟登基,经过一番辩论后,派遣7000人的大汉军队,千里救援。援军里有耿恭的部将范羌。
当援军来到柳中城时,天气寒冷,大雪冰封,距离疏勒城还有数百里路,上层军官不愿继续前进,怕军队减员严重。
这时,范羌勇敢的站出来,率领2000人星辰驰援,当援军来到耿恭所在的疏勒城时,300守军,只剩下26人,他们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他们相互欢呼、相拥而泣,高呼万岁,朝廷没有忘记他们。
从疏勒城到玉门关有很远的距离,归途中频繁的遭到匈奴人的追杀,当26位疏勒城的守军回到玉门关,只剩下13人。
阿灯了解到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后,真的被震奋人心,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阿灯还是有点犹豫,于是特意去查一下历史资料。
当阿灯看到史料鲍昱的一段话,深深的震撼心灵,大白话的意思是:如今将将士派往危险之地,危机时却抛弃他们,对外会助长蛮夷的暴行,对内会寒了死难忠臣的心。如果不施援手,将来匈奴再犯边塞,陛下该如何驱使将领效命?
阿灯看到史料,最后耿恭等13人回归大汉朝的玉门关,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的暖心举动,阿灯忍不住泪目,他最后给汉章帝上疏: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大汉朝的时期,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侵略者,他们发出了时代强音: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
这些英雄人物虽然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承。
阿灯不免想起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面对侵略者,百折不挠,总能发出时代的强音,暂时的耻辱,也会用一个“小本本”记录得极度详尽,等待时机,也是时代强音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时代强音在强化,在这个九一八的特殊日子里,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