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英雄闪亮登场
文:杨庆瑞
1
儿子现在是读漫画的年龄,最近几天,他不知从哪里看到了武松,竟然说:“爸爸给我讲个武松的故事吧!”
我说那从哪里讲起呢?讲武松打老虎吧。
于是从武松打老虎,讲到了遇到坏人,遇到朋友,又讲到后来精神不振被黄狗追着咬,打狗不成落水,最后上了二龙山。�提到二龙山,又引出了花和尚鲁智深的故事,�鲁智深的故事里少不了林冲,又引来了林冲的故事,�进而引出了杨志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晁天王和阮氏三雄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不小心越讲越多啦,本以为他不感兴趣或听不懂,没想到,他越听越来劲,非要�个所以然不行。我问他:“你能听懂吗?”他笑:“爸爸,我能听懂啊!”
各个故事讲下来,儿子竟然能给我总结了:武松先�打虎后打狗,�鲁智深先打坏人,然后当官(二龙山首领),�林冲没地方去了就上梁山,杨志原来挺厉害,被抢了钱,不知道以后去哪里(还没讲完哪)。那个王伦,太小心眼儿了,也好也不好,你要说为什么好,他让林冲住下来呀,当然好;为什么不好?因为他让林冲去杀人做坏事。
儿子,这是你总结的吗?
2
其实讲到这里我有点紧张了。因为按照传统的思路,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是学国学经典的时候,给他讲这样地故事是不是不合适啊!?会不会令他误入歧途?会不会有暴力倾向?会不会......?一大串的疑问跳出来!
有人说,要给小孩子讲国学,讲经典。这某种程度上说是不是也在给小孩子�设限了呢?难道他们这个年龄就只适合国学经典吗?难道趣味性十足的故事还不到时候?这个年龄吸收了非经典的东西好不好,了解了行不行呢?
记得也有人在讲,人在年幼时首先要学会这些�国学经典的东西,有了这些经典垫底,然后再去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再是文学之类。
想想,从小到大,这些自己都没能学懂,没能学通,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去搞懂这些,是不是要剥夺孩子童年的趣味了?
3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据他自己晚年回忆,�年幼时便熟读《史记》《汉书》等历史书,也借着这个基础出位,博得了当时包括清华在内的五大名校的青睐。如果能把读书兴趣提起来,是先看国学经典,还是先看其他类的书,其顺序是否可以改变呢?
大家都说,人生不设限。在孩子教育上,如果非要按照这个顺序来学习,是否算给孩子设了限呢?
当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肯定还要注意引导。要让孩子知道、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处,遇到麻烦或者困难的时候要怎么样做。打打杀杀恰恰也是孩子本性的东西,明确出来并非是坏事,让他知道这不是好的办法,还有更好的做法,比如我们现在说的双赢。
当有人在受苦、受欺负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来那种同情心很让人震惊。他知道,与人相处欺负人是不对的,受欺负急了就会反抗。这些东西,当孩子知道了的时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并不一定只有在经史子集中才能学到,这方式接触到的东西更直接。
听到故事里的人物打打杀杀,故事要紧处儿子的小眉头皱了起来,甚至都要哭了。
4
在孩子对�故事感兴趣的时候,让他接触多一点,未尝也不是好事。
那如果是让孩子趁着对某些东西感兴趣加以引导,会不会能突破常规的禁忌,能有个突破呢?
给他讲完故事之后,孩子也在用自己质朴的价值观去判断,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好,这个人是心胸广阔了,那个人是�心胸狭窄的等等。他的判断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的偏见。
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再来听水浒传的故事。可能故事本身,在成人看来有一些自身的问题,但是,作为讲述者,可以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偏重于故事趣味性,可以把人物的品德展现出来。
在孩子对这类故事最感兴趣的时候�给他讲,应该是他记忆最深刻的啊!
当然,那些深刻的国学经典内容,当提起孩子兴趣的时候,�再讲授给他,或者让他自己去学,或许效果会更好。那个时候他不再是死记硬背,可能在理解了一些东西之后,再来学习会比较容易地学通透吧!
5
都说“人的潜能无限大,一切皆有可能”。孔夫子也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典范,那就是“有教无类”,“教无定法”。
所以,只要是原则上教给孩子好的东西,不妨放开来,孩子在哪个方面开窍,没人能说的准呢!
那跟儿子继续讲《水浒》故事吧,用我给他讲故事的开篇语:“儿子,你注意,水浒英雄,闪亮登场啦!”
我是杨庆瑞,坚持梦想,相信会遇见非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