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状态

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随时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仿佛每个瞬间都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赶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总是把自己置身于奔跑的轨道上,追逐目标、迎接挑战,甚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更快地前进,而是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一份从容。

有时,我会思考,什么才是“松弛感”?它是随时准备迎接生活的挑战,但又不急于反应,能在压力下保持一种内心的轻盈;它不是“躺平”的懒散,也不是对未来的放任,而是一种深知自己所在位置,清晰理解自己的目标,并且以一种平和、接受、不焦躁的心态,走过每一段旅程的状态。

“松弛感”,是对生活的温柔拥抱。它带来的是一种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力量,让人在最困难、最动荡的时刻,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享受当下的每一份宁静与美好。真正拥有“松弛感”的人,往往不再纠结于无谓的争斗与焦虑,而是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不争”

“不争”并非躺平摆烂,也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追求和动力。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明确的目标感和坚定的行动力。一个有目标的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努力。在付出过后,能够平静地接受结果,无论好坏,都不会让自己陷入无谓的焦虑与争执。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人在为了一个暂时欠缺火候的目标而争得面红耳赤,内心浮躁。这样的争斗,往往没有意义,反而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而松弛感的“不争”则是明白:目标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成功和失败只是人生的两个面,不需要因此而焦虑。重要的是在每一个阶段保持清晰的目标,并用平静的心态来审视得失,做出合理的调整,从容地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不躁”

当今社会追求高效率,生活节奏加快,一个人往往要应付更多的事情,而互联网又让某些让你感到焦虑的因素扩大化、扁平化,让你感到仿佛真的大兵压境,“急躁”和“浮躁”由此而生,许多人感到自己仿佛在与时间赛跑,急于完成任务,更可怕的是,这种心态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影响到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方式。我们变得无法静下心来,甚至在休息时也充满了急迫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注意观察节假日出去游玩的人群,会发现大多数人的“目的性”都太强了,从坐上车的那一刻起,“景区终点”就写在了脸上,刻在了心里,一路风驰电掣直达“目标”。而这些目标可以细化为快速到达目的城市、景区、某一个拍照打卡点,最后再快速地如逃离般离开这一切。而其实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游玩,比如藏在大山深处的水源、瀑布,沿途的风景很多时候都比景点本身更有意思,特别是沿着弯弯曲曲的旅游盘山公路,欣赏着车窗外的花丛树海如万花筒般变幻,让人心胸畅快。可经常会有数不清的车子左冲右突,火急火燎地赶路,实在如焚琴煮鹤般煞风景。并且,我现在出去玩都很少拍照,反而更加珍惜在现场体验和感受每一刻,记住心中的那份状态,远比记录一张照片更有意义。

“不完美”

“松弛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给自己留有空间,接受不完美。我们都会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但遇事却往往无法做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法接受当下的自己,甚至无法原谅过去的自己。但其实,你就是你,只要这次尽力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多地用完美的标准内耗自己,完美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标准。

《无间道》里有一个应该几乎没人注意的场景和台词,多年来却奇怪地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刘建明参与黄警官组织的抓捕行动,行动开始前,刘建明找黄警官闲聊:你看起来很轻松啊,这么有把握。黄警官嗦着一支雪糕,快速地回答:这次不行下次啰。真正的松弛感,正是这种面对未知的成败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勇气,继续前行。

当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焦虑与执念,学会不争、不躁、接受不完美,生活的节奏就会不再是外界催促的步伐,而是内心自我调节的旋律。那时,我们不仅能看到目标的远方,更能欣赏沿途的风景,感知每个瞬间的美好。

“松弛感”,是一种力量,它不需要大声宣扬,却能在无声处改变一切,让我们心安理得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走得最快,而是走得最稳,最自在,最自由。当我们学会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内心的松弛,我们便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找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