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就仔细阅读过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时看的时候觉得总结的太有道理了,恨不得作为人生的准则。并且心理暗自得意,里头的一些习惯自己都已经“具备”了。那一个大圈圈套着两个对顶的三角形图案深深的印在了我脑子里。
但是最近几天自己工作状态的转变,促使自己对过往的做事方式进行审视,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积极主动”这个习惯的理解还是太粗浅了。
先来看看书中对于积极主动的描述:
积极主动:积极是态度、主动是行动。面对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事情的额发展方向与自己认识,对于主动的去实施计划,对事态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积极是态度,主动是行动。但是这其中有一个误区,也是过去的自己一直在犯的,就是企图用态度的积极来掩盖行动的不积极。而真正可怕的是自认为从态度到行动上自己都是积极的!
比如曾经有一次计划给团队准备季度团建。按照常理,这个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态度上要积极,尽快规划和协调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第二部分是行动要上积极,今日事今日毕,把做好的规划和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我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先用最简单的方式(通常是口头上的)告诉团队的负责人说,我们近期准备搞个团建,时间预计在月底。然后脑子里会定期想着这个事,行动上也会上网查查哪里合适。
我在决定去团建这件事是态度积极的。没有任何外力要求自己必去团建,是完全自主的决定。但是态度上积极的表态之后,行动上并没有真正主动跟上。此时我认为行动也是主动的。
第二阶段:日子过去了几天,有人开始询问团建的事,我会立刻主动的答复:是的,月底前我们要团建一次,目前正在找地方。
其实压根还没开始找,或者就是随便网上翻了几页。如果这在态度上可以勉强说成仍在主动推动,但是在结果上完全没有任何卵用。此时仍然觉得在这件事上,自己是主动上。
第三阶段:随着月底临近,自己也在陆续寻找团建的地点和具体细节,但就是无法完全确定。任由月底的临近、任由其他人的催促也无法下决心把事情所有细节定下来。这时候开始期待Deadline去扮演我最佳的助手,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只要Deadline来了,任务就可以马上做完了。
这个阶段,思考上的积极已经无法掩盖行动上的滞后,带给我自己内心焦虑。不过承认自己做事不够主动仍然是一个无法完成的选项。我的内心会给自己一个安慰:如果我不是自愿的,不是积极主动的,为什么会在没有人催促和逼迫的前提下做出决定呢?
第四阶段:马上就要截止了,还是没完整的方案,最后在实在无法推脱的日期面前,匆忙定了一个团建方案。 然后告诉我的团队成员们,最近很忙,时间比较仓促,这次团队活动就随性一点吧。
这时的自己是很失望,很丧的。似乎总是一片赤诚之心,换来一个让自己身心疲惫的结局。这种情形总是在生命中一次次的轮回。我常常怀疑是自己为他们想的太多,做的太多了?
后来我知道了,这叫拖延症,准确的说,叫做行动的拖延症。拖延症和积极主动是两个范畴的事物,我一直是这么认为,因此坚持认为自己是积极主动的,也承认自己有拖延症。
但近来自己开始重新审视积极主动,并进行深刻的反思!
拖延症就是短期执行的不积极,长期的懈怠。积极主动不仅仅是态度要积极,思维上主动思考,还包括行动上的迅速执行,不顾一切困难的执行。做事拖延是由于做一件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隐形的压力,希望通过拖延来缓解这种压力。而真正的积极主动要求在面对任何困难(包括拖延身后的隐形压力)时,都要敢于去主动行动。
对于行动,没有外界压力时做事主动最多是及格分;在有强大外界压力下主动做事才能达到优秀;在有强大外力的时候,还能保持长时间持续的主动输出,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杰出!
对于态度也是如此。面对熟悉、无压力、常规的的状况,会进行主动思考最多是及格分;面对复杂、不熟悉、异常的状况,能够主动思考才能达到优秀;而当持续面对极端负责、异常的状况时间,仍然能够长时间的主动思考,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杰出。
行动和态度上都积极主动才是真的积极主动。任何一项偏科都是不行。偏科带来的自我感觉良好陷阱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