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思考事物根本属性的时候,一共有两种作出假设的方法:求同求异法和先归纳后抽象法。
方法一:求同求异法
不知你是否曾经想过“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是这样思考的:
他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即爱情是激情、亲密和承诺的结合。其中,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指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的温暖体验;承诺指对维持关系的决定。
实际上,爱情中的“激情”,正是爱情与亲情、友情的不同之处;爱情中的亲密,正是爱情与友情的相似之处;而爱情中的承诺,则是爱情与亲情的相似之处。
可以说,斯滕伯格对于爱情根本属性的定义,正是基于他对爱情、亲情、友情三者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进行的比较。
于是,爱情就被分为了七种类型。 比如,“喜欢式爱情”说的是只有亲密的爱情,两人在一起虽然感觉很舒服,但总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因为缺少了激情和承诺,正如友情;再比如,“空洞的爱”说的是只有承诺的爱情,它缺少了亲密关系和激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似乎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而完美的爱情就是激情、亲密关系和承诺的结合,它融合了爱情独有的激情以及与友情、亲情相似的亲密关系与承诺。
可以看到,斯滕伯格的整个思考过程正是运用了求同求异法——将爱情和与之相似的友情、亲情进行比较,比较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然后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结论。 可是,为什么运用求同求异法就能洞悉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其实,求同求异法与亚里士多德“下定义”的方法是相通的。
亚里士多德说:什么是定义?定义就是属加上种差。属是什么?属就是这个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的相似之处。 种差是什么?种差就是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前者说的是“求同”,后者说的正是“求异”。
亚里士多德对“人”下的一个经典定义就是“理性的动物”。在这个定义里,“动物”是人的“属”,这一思考过程就是“求同”。而“人”与其他动物相比,又有着不同的特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理性”。“理性”就是种差,而寻找种差的过程就是“求异”。这就是“求同求异法”的具体应用。
方法二:先归纳后抽象法
思考事物根本属性的第二种假设方法是先归纳后抽象法。 什么是先归纳后抽象法?顾名思义,就是先进行归纳,再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推理方法。 什么是归纳?归纳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比如,科学家发现金能导电、银能导电、铜能导电、铁能导电、锡能导电,于是,科学家就推理出一切金属都导电的结论。这就是归纳推理。 再比如,你发现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的一半,然后又发现,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的一半。于是,你就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这也是归纳推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能性的关系。所以,要想检验一个归纳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逐一检验特定范围内的所有情况就是最可靠的方法。
在有些情况下,也许我们可以逐一验证。可是,若想验证“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个归纳推理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就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天鹅都走访一遍,看看它们是不是都是白色的。这就太费力气了。
所以,归纳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体的推理,选取的样本越多,得出的结论就越可能准确。一旦发现一个矛盾,这个归纳推理的结论就得进行修正。比如,人们原本已经得出了“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个结论,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只黑天鹅,这个结论就被打破了。 所以,只要样本足够大,操作足够科学,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即便如此,归纳法也只能得出概率性的趋势,而不是必然的结论。 虽然归纳推理无法提供必然性结论,但它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仅有归纳推理还不够,因为我们对事物根本属性的定义、类比或比方都是非常简洁明了的,而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有时会有点长,有时会有些具象。这时,就需要“抽象”这一有力武器了。 什么是抽象?抽象是指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特征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