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体检报告中的赤字,信誓旦旦说:我要开始锻炼!
看到学霸满满的作息表,也曾信心十足的说:我可以!
……
然而,曾经的Flag叫的有多响,以后的脸被打的就有多疼!
问题在哪里?
是我们没有毅力吗?
当懒惰战胜勤奋,该向谁追责?
人性之惰
人性之中有很多消极的东西,趋利避害也是一种生物本能。
改变长期的习惯是困难的,当尝试想要翻越这座“惰性”高山之时,总会有一个声音跟你说:嗨,伙伴休息一下吧,没啥大不了的。休息之后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休息休息……
与其不断的否认消极情绪的存在,否认自身惰性的存在。不如好好的接纳当下的状态,当下的自己。
最小痛苦的执行目标
在《 结构化思维 》一书中提到:
第一,谁来行动,要因人制宜。
第二,行动能实施,不是空中楼阁。
第三,行动步骤具体、翔实,让执行的人看完步骤后就能知道如何行动。
在行为科学中有一条MORS法则,也称具体性原则,它对行为作了明确的定义:
M:Measured,即可测评,可以衡量和计算出做了多少;
O:Observable,即可观察,无论是谁看到或者听见,都知道这事怎么做;
R:Reliable,即可信赖,让多个人来看,他们都会认为是在做同一件事;
S:Specific,即明确化,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都很明确。
同时具备以上4个要素,才能称为行为,关注行为就必须像这样彻底消除含糊性。
“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问到最能说服自己的理由”,而不是“找到初心”;
不要用大而化之的概念表达,而是用动词和量词等明确的词语来定义行动。
不可能的人生,由咫尺可达开始
2016年刚刚开始跑步的我,两三公里已经耗费全力。
那时候的我一定不知道一年后可以跑半马,可以完成50公里的徒步。
那时候跑步更加关注配速、跑距提升所带来的提升。
2022年,从坚定不移的夜跑转战晨跑。
我无法 像网上很多人那样4点起床跑步,因为我的日程安排不足以支撑如此早的晨跑。
6点起床与4点起床跑步的差异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只要开始了就比还在睡懒觉的你进步了!
花香、鸟鸣、微风……一切细微的物品,让我感受到“孤独”跑者的乐趣。
与内心对话,我为什么跑步?配速慢对我有影响吗?配速快对我有影响吗?
独自跑步更让我回归到跑步的初心……
每次跑步5公里是我对早起跑步的一个底线,然而每个人都可以吗?
如果你每日步行不超过5000,如果你能躺着绝对不坐着……
“运动绝缘体”的你想尝试每次5公里全程跑下来……不是不可以,但是你每次一定是需要巨大的毅力去支撑你完成!
一个长期主义的习惯,一定是不让你如此痛苦的!
细水方可长流,咫尺好似已天涯!
重复《结构化思维》有感。
重新整理思绪,发觉人生就像一团打乱的线团。一丝一缕重新出发,慢慢成为可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