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状态下,适合阅读的书也不同。
两三年前我不爱看书的姐姐突然心血来潮说想找点书看,我给她推荐了两本东野圭吾的小说,但是她说自己不爱看推理悬疑,然后在网上找来找去,买了本《追忆似水年华》,以及《瓦尔登湖》。
后来这两本书到手,她翻了两页就再也没看过。
《追忆似水年华》有两个显而易见不好读的地方:第一,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品,它用第一人称描写,将叙事,情感,议论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故事不完整,中心不明确,就算是资深学者读起来,也很有难度;第二,两三百万字,过长。
以上这两点对刚刚步入阅读圈子的读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我到现在都不敢看《追忆似水年华》,因为心浮气躁,看不了这种巨作,也害怕自己看完之后会一无所获。
《瓦尔登湖》,字数和阅读难度都比不上《追忆似水年华》,可是要读这本书,心一定要静下来,我在书店里挑选书的时候,曾经翻过几页《瓦尔登湖》,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买,因为知道自己看不下去。
书这种东西,因自己的年龄和现况而定,俗话说“吃什么,像什么”,看什么书,就像什么人。
反过来说,想成为哪类人,就要看哪类书。
因为书的类型太多,要推荐起来又要依个人情况而定,所以难度很大。
但是倒回学生时代,那个时候大家的认知都还处于萌芽时期,所以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大众阅读,风格比较缓和的书。以下就是每个年龄段,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小学:
《成语故事》
我看了眼新课标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推荐,多是一些童话,还有国内的儿童文学,都还算不错。只是一般情况下,学校里的教师不会硬性要求孩子们去读课外书,有些甚至抵制学生们阅读课外书。
书目里面并没有看到《成语故事》,但是我觉得很有必要推荐这一本。就个人而言,它对我的意义很大。我三年级生日的时候,有人送了我一本精装本的《成语故事》,故事都是大白话,读起来易懂,也很有趣,这让我对成语的理解也变得简单了许多。那些历历在目的故事如按图索骥,闻鸡起舞,叶公好龙,还有很多很多。我看了许多遍,因为这本《成语故事》,我才爱上看书,喜欢上写作的。
中学: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徳
初中的时候开始上思想政治课(小学时候的思想品德没有涉及哲学),大概是初二还是什么时候,老师开始给我们讲哲学,大部分都很浅,只列出了那些哲学家的一句话而已。思想政治课在初中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但是我想说的是,当我们不再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开始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相对简单的哲学入门书,很适合初中学看。当然,更重要的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会开始思考,我们的世界是否真实,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高中:
《苏东坡传》林语堂
这本书对我而言相当重要,并不是因为里面的内容,而是全书最有名的一句话: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位佛教徒、一位巨儒、一位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高中毕业以后,所要学习的专业就要依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就算选不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
在高中时候读到这本书,就相当于读到一个预言:未来的走向不会像小学初中高中这样封死固定,我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林语堂说苏东坡有那么多角色,可谁不是呢?在家的时候我们是孩子,在路上的时候我们是行人,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是学生,在交往的时候我们是恋人,我们在各个阶段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我们需要如何认真对待,如何完善每时每刻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像苏东坡那样成为生活的大赢家呢?
大学:
《百年孤独》《围城》
大学之后渐渐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说看,看过我之前故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两本就是我的圣经,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本小说。所以理所当然推荐这两本。
工作:
到了这个年龄段,要看什么书就太多元化了,要依自己的喜好。比如我喜欢写短篇故事,因此会找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的短篇看,同时我也很喜欢看推理悬疑,东野圭吾,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都会找来看。
我还遇到过一种人,一年就专门找一位作家的作品看,专门找一位导演的电影看,这也是挺有趣的方式。
最后再概括一下:
1.刚刚喜欢上阅读的读者最好先避开长篇巨著
2.找跟自己年龄,现况相符的作品
3.关注网络上对书做的标签,可以更方便我们找适合的书
4.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看多了,也会渐渐适应他的风格
读书一直都是一个互动的行为,书本上写了什么,跟你读到了什么是两回事,不管你能不能明白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只要自己能在书里找到跟现实生活相连的那些感悟,就算没有白读一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