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沙拉,这里会留下我的成长轨迹,每天坚持原创,相信坚持的力量!
迟来的一篇文章,端午节当天就该发出的。请大家见谅!
小时候,端午算是除了过年最让妈妈忙碌的节日了。因为起码要包200个粽子,才能顾全所有来往亲戚的人情。
所以,每年五月初一晚上,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备齐稻草,粽叶,糯米,棕榈叶。
初二一大早就开工。糯米淘洗干净,浸泡2小时。稻草做成火把烧成灰,过滤出碱水,还别说,比起购买的食用碱,这种方式出来的碱水有着独有的清香;粽叶浸泡,清洗,挑选,棕榈叶用针分成细细的一股股,用来捆绑粽子。
一切就绪后,糯米里加入碱水,棕榈叶绑在椅子脚上,妈妈围裙一系,就正式开始包粽子。 先将粽叶卷成漏斗状,然后往里面填充糯米,再辅以筷子压实,最后封口,用棕榈细绳捆绑,一个个三角形的粽子就成型了。
其实加碱水的量也有窍门的,如果加得过多,粽子会呈深褐色,入嘴时会有点苦涩;如果加的过少,粽子颜色偏浅,味道寡淡。
还有就是煮粽子的火候也有讲究,火候不到,粽子不够糯。火候太过,粽叶和糯米粘合在一起,很难撕开。
200个粽子最少要分两大锅进行烹煮,每锅4-6 个小时。为煮得均匀,半夜还要起身翻锅。所以,看似只是一个粽子,其实要做好也是需要花费不少气力的。
初三一大早,爸爸妈妈兵分两路去送节,妈妈负责外公舅舅家,爸爸负责爷爷这边亲戚。其实对我而言,每次我最盼望爸爸早点回来,因为爸爸去的县城,总能给我和哥哥带回很多新鲜的零食和水果。
小时候的端午节,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因为每逢过节,妈妈就会撂下农活,花更多时间在家里做好吃的,或者做些手工,对我们小孩也更有耐心,那是记忆中难得的亲子时光。
如今,这些只能成为记忆。我会尽力创造更多条件,常回家看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