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爱读书的朋友,结识于读书时,关于他最大的印象,是每月必开支200用于买书。自诩也是爱读书之人,但购置书籍也是意兴为之,很少有计划的去安排。
某日,又有读点什么的想法了,咨询这位朋友。他分享给我们了一部书,二手时间。
《二手时间》是一部访谈录,俄国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原谅我记不住外国人的名字和长相。记得上一次读俄国人的作品,是初中时期,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高尔基确切的说是前苏联人,姑且不做那么严格的界定了。这个国度的人擅长用大段的文字描写故事发生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以及人们的心情,往往在开篇两页纸后,才能找到故事的开头。
打开《二手时间》,才发现原来俄罗斯人也有这么直接的表达,通篇的人物访谈录,直接冲刷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印记。
这个伟大的国度就给我们的印象无外乎就是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了。苏联的十月革命,我的某任历史老师的评价是,没有共产主义种子,就结出了共产主义果实。而苏联解体,曾经一度被作为党建教育的警示,势必要吸取苏共垮台的教训。
这本书则讲的是苏联解体前后两代人在大变革时截然不同的思想认识。
苏联人,是一个生来注重精神追求的民族,他们总要为一些崇高的事情活着。即使在濒临解体时,也要在自家厨房冲泡一杯咖啡,邀二三好友评论时事。他们也会在犹太人受到迫害时施以援手,即便自己也会因饥寒交迫成为一个小偷或者强盗。
他们热爱自由,虽然他们中的某些人因为救助犹太人被残忍迫害,或者某些语音言论被邻居告发,或者受到当局政府的摧残,但他们在战争结束后建立了让某些国家迄今为止也痛入骨髓的共产主义。老一辈人沐浴在春风里,生长在红旗下,全身心的建设着共产主义,充满了热情和热切,从目光中就能找到对一种社会制度的无限期盼和信赖,坚信这才是最好的生活。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成为了唯一可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后,苏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们痛心疾首的目睹了这一过程,投机分子成为社会追逐的成功群体,少数人的奢华生活洗刷了大家朴素的信仰,年轻一代毫无追求的现代生活方式即便为老人们不齿也理所当然的继续下去了。
新一辈聆听老一辈的故事,他们毫不在乎,认为多年前的社会不可理喻,认为共产主义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因为那个时代发生了太多的骇人听闻的故事,他们并不在乎老一辈人对革命和信仰做出的牺牲,也不为那些朴素的观点动容,政治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感兴趣的,是物质欲是否能被满足。
写完了两代人的自述,作者挑选了一个特殊群体,偏僻乡村中,一个经年已久的老人家并未经历这社会的剧烈动荡,她没有收到思想的清洗,也没有改变生活方式,只关心能够维系生活的必需品。冬天已至,农作物放进了仓库,明年春天又该种些什么呢?我想,她更不会知道自己被誉为战斗民族。
没有政治的观点和历史观念,也许有人会觉得她活的很卑微,也很无聊,但不被这些希望折磨,也让她无比充实的走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