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此书有点吃力,许多语句都不太理解,单是序篇就反复读了几遍,真是很惭愧,原来自己一点理论知识都没的。几遍后,突然发现,书中所说的许多问题都是平时教学中的困惑,而大部分正是许多培训、许多专家一直让我们在教学中所做、所尝试的。原来自己做归做,其实根本不知道做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虽然才读一点,但书中的许多见解都让人醍醐灌顶。
这段话关于“理解”的阐述让我想起了一次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训,讲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教学生知识是让他们去运用,“迁移能力”远胜于“知道这个知识”。确实,现在的检测也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这次培训后,我们备课组就开始修改了部分练习题目。读到这里,又觉得之前的见识是如此浅薄,“运用和迁移”能力怎么是练习题目能培养的呢?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我们要通过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如何设计教学?书中提出了“逆向”设计。
其实刚入职时,张春风老师就教过我们:“备课时,一定要先确定教学目标,接着思考,如何达成你的目标?然后再开始设计教学环节。每设计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去考量这步是为了达成哪个目标而设计的。”这就是“逆向设计”吧?但中间一步“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好像一直被我们所忽略。即使后来有了“三维一体”设计,每个“评价”环节能体现评估意识,但自己实践起来总觉得像“套路”,不能扎实有效地去开展。而最重要的评估,仍靠着传统的检测去实现,这又违背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如何界定“理解”?如何设定合理的“理解”目标?如何评估“理解”?
很期待继续从书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