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原文】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译文】孟子说:“士人没有犯罪而被杀,大夫就可以辞职不干;百姓没有犯罪而被杀,士人就可以迁往他处。”
【注】民、士、大夫,存在着风险的阶梯。无罪而戮民,士必须去,而大夫不必须去,因为他仍然可能有所作为,去纠正君主,毕竟由于层级关系,一些害民的行为未必来自君主的决策,而是大夫干的。这里孟子给为臣者的进退行藏提供了一个参照。
8.5【原文】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译文】孟子说:“君主行仁,没有人不行仁;君主行义,没有人不行义。”
【注】紧接上段臣的角度,这段论君,“上行下效”。另外,心是人的主宰,是人自修的起点,就国家而言,君是行王道的起点,君主有重责大任。孟子希望得君行道。
8.6【原文】孟子曰:“非礼之礼①,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文】孟子说:“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德行完备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注】①“非礼之礼”是指虽具有礼的形式,却不符合礼的精神的礼。“非义之义”也是这个意思。德性完备的人注重的是礼的精神实质,而不是表面形式。非义之义,比如助友报仇,表面上是讲求“朋友有信”,实际上却违反了法律及社会公义。“大人”与内在的道德身份相关。非礼之礼,比如爵、齿、德三个维度,弄错场景,就会出现。
【解读】我们就职在一个单位,除了看企业本身实力,更要看领导的行事作风。一个领导的行事作风,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甚至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而这些是能反应在此工作是否能有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一般正直的人都不会去做那些似是而非的“礼、义”之事;那么好的领导更不会有这样的行事作风。
8.7【原文】孟子曰:“中①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译文】孟子说:“言行适中的人要陶冶言行有偏差的人,才干卓越的人要培养才干低劣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兄。如果言行适中的人鄙弃言行偏差的人,才干卓越的人不理才干低劣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差劲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量了。”
【注】①中:适中,无过不及。
②不能以寸:即“不能以寸量”,省略了“量”字。
【解读】这段话讲的是人的影响性。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邓爷爷提出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富起来。”和这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能帮一把是一把;当我们发现好的事物的时候,能够分享给别人,别人也会受益。而这样的行为也是“仁、义”的一种表现。互帮互助也是我们经常提倡的美德。
正应了那句话“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幸福快乐。”一起分享美好的事物,让幸福和快乐传播的更广泛。
8.8【原文】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
【解读】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要守住原则和底线;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是真正的机会;若是一旦抓住机会,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去做,即使短时间看不到回报,也不要轻言放弃。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只有熬得住孤独方能等到花开。
8.9【原文】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孟子说:“谈论别人的缺点,招来了后患要怎么办?”
8.10【原文】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译文】孟子说:“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分的人。”
【注】言行恰到好处,这是修养很高的境界,也是人生不断追求的目标。古希腊德尔菲神殿上,刻着两句话, “认识你自己”这句广为人知,另一句则是“凡事勿过度”。
【解读】正如上面所说,人要有所不为,向这种背后说人坏话、议论别人的行为,是小人行径,真正有道德底线的人不屑与此,那些圣人先贤,更不屑与此。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一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