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通篇看下来洋洋洒洒300余页,但是整体的行文逻辑还是比较简单而易于理解的。在全文中,作者首先对由自己的研究衍生出来的一万小时理论进行了扬弃,进而阐述了刻意学习的意义。之后再结合大量的例证来阐述大多数人日常中所用到的“有目的的练习”和作者提出的“刻意练习”的内容,进而突出刻意练习的优势。
作为一个想通过这本书迭代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普通读者,我能在“有目的的练习”里找到那些老生常谈的学习方法:要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把目标进行细分;要专注;要有反馈,就像解题之后要去对答案一样;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些也自然而然地包含在作为“有目的的练习”的进阶版的“刻意练习”当中,而除去这些之外,刻意练习的独到之处在于要创建自己的心理表征并依靠心理表征。这不仅是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也是在某一个方向上表现优异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
那么,什么是“心理表征”?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百度百科中说它“ 是知识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按知识的种类及其提取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至少有四种类型的心理表征: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也就是说,就是一个人对知识的系统的理解,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普通学习者和优异的学习者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大脑中对知识的体系化的建设的能力,这一点说来抽象,但是当我尝试着去对某些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结和发散而不得的时候我就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普通学习者的局限性。也因此怀着更大的热情去尝试着在书中探寻构建自己的心理表征的路径。但是,作者在这方面的抽象描写上并没有着太大的笔力,只是简略地提到要做到3点:赋予意义,精细编码;提取结构或模式;加快速度,增加连接。这比我想要的抽象还要抽象,至于为什么,我能想到的只是隔行如隔山,在这3点之外并没有什么具体而微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了。对于这样一种遗憾,我会将它作为本书的一种缺憾,同时也是对自己未来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提醒,提醒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努力实现“有目的的练习”之外也要不断强调对知识的系统化梳理,这样的梳理不仅仅是对作者、专家的文本的复现,更应该是基于实践中实操的发散整合与扬弃。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心理表征的一部分。
以下,就是我对《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心理表征的另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