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 希阿荣博堪布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就是平时那些显而易见的痛苦,如身体或精神上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变苦就是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比如说,吃东西很爽,吃多了就容易生病,相聚时快乐但离别有伤感,恋爱快乐,但相守难,隐藏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等等。行苦就比较高深了,是指陷于轮回的无奈和不圆满。其实吧,人间的痛苦也可分为八大类: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问题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用。” 所以,面对痛苦,我们应该认识它,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负面的态度和情感只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无常: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无常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只是人们往往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注意它的存在。比如说,突然的变故,面对生死,大病,别离等等。
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观、价值观混乱的时代里,要自始至终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很难,有太多的诱惑、太多似是而非的理由,让我们怀疑坚持心中的良善是否真有意义。但,尽管善良。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便是。”
轮回中得人身犹如昙花一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一旦失去,想再得,千难万难。很多人没来由地相信轮回是一件浪漫的事,想当然认为自己来生肯定还是做人,甚至还能回到今生今世的种种因缘中,继续一段段爱恨情仇的故事。这种想法实在有些一厢情愿。如果自己能决定,我想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死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可见临到命终,一般人都做不得自己的主。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一切都会过去的,包括具有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看来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在二元认知的范畴内存在一个恒常的东西,期待自己敬仰倾慕的人,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和状况永远保持让人满意放心的那个样子,然而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玉树地震,有的家庭谁也不提逝去的亲友,但每晚睡觉前,都各自躺在帐篷里默默地念经,不想打扰其他人。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死去的亲人。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项基本的事实——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其实,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我也是。我曾遭受一点痛苦就想找人倾诉,不知道是希望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安慰还是怜悯,就不愿一个人去面对自认为的过不去的痛苦。可,明明这个社会,谁的背后不是一身伤呢?所以,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沉默了,我也该学会这样,自己安静且坦然的对面这些痛苦。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人们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谁说不是呢,就我而言,我对事件产生的想象远比事件本身严重得多,所以,有时候,我特别的痛苦。
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
这个世界的问题不仅是贫穷和饥饿,还有孤独和冷漠。
给予是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
我们不认为如果自己做对了,就会有人赞赏、保护我们,如果做错了,就要受到处罚。事实上,从头到尾我们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更多了。事物所引发的联想远比其本身更受重视,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看事物,亲自去感受、认知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很辛苦。不知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助长了我们的懒惰,还是反过来,总之我们现在是又固执又懒惰,并且认为这正是热爱、肯定生活的表现。
我们拒绝与他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
虽然我们都把自己看得很重,都想对自己好,可令人难堪的是,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所作所为全都在让自己更困惑、更痛苦。
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
总想开溜是我们的一贯反应。如果不是假设有路可退,我们恐怕什么事都不敢做。然而,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单向的,人生根本就是一条单行道。任何事情发生了就无法重来,我们也无路可退。
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图非凡。
你要相信,在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桩桩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
自我就是这样,只要不如所愿,很容易就陷入猜忌当中。你想有所作为,想超凡脱俗,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现。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可怕而顽固的“自我”,总是事先期待,然后稍不如意,就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就觉得人家不行。好像只有一切都按照自己期待的那般发展,自己才会心情愉悦。但,现实往往就是这么出人意料,始料未及的事,像一个个巴掌,扇得你,连北都找不着。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