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学生,是做销售的。他经常会在逢年过节,给客户送一些礼物。每次他都很紧张,压力山大。因为有很多恐惧,所以会解释很多:比如这个东西是正规货啦,没有过保质期啦,您放心使用、不会有任何问题啦之类的。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啰嗦。而且,因为保证了太多,他事后又会担心:话都说出去了,万一...咋办......
今天,我想就这件事来和大家谈一谈。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良知的问题。我的这个学生,在他的童年经历中,养育者对他不断的教育,使得这种良知得到了强化。
这个良知有几个内容:
1、送礼要送足够好的、足够硬的。
2、要让收礼的人满意、高兴。
3、如果收礼的人不高兴,或者礼物不够高大上,那么:就是我的错,是我的错!
儿时违反这个良知的结果是:被批,挨骂。于是,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内疚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到了成年仍然存在着,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被触发出来。
如何改变呢?
首先,我们需要从良知的3个内容,进行认知调整,哪怕是先从头脑的角度来明白一些道理,也是好的。
1、通常意义上的送礼(不是行贿哈),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尤其是给客户送礼,是为了联络感情,表示:我是想着你的。所以,礼物本身是不是足够好、足够高大上,并不是重要的。表达心意才是重要的。
尤其是给业务的客户送礼,很多时候,小小的礼物,也足以让人感觉到温暖。我的学生们,时不时给我送点儿礼物,比如一盒樱桃啊、两斤桃子啊等等。也有一个学生,她老公是设计杯子的,所以她经常送水杯给我,各种不同式样的水杯哈。这些小礼物,让我能够感觉到爱的连接。
我还有一个学生,曾经送给我一个保温杯,她特意告诉我说,这个保温杯可以单手打开盖子,特别适合开车的时候使用。虽然这个杯子并不能说是多么的高端奢华,但是她表达的这份心意,我却一直觉得非常的贴心和温暖。
2、一个人被送礼之后的态度,是有“灰度”的。也就是说,不满意和满意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个“有点不满意”到“有点满意”的区间的。见下图:
为了增加您对“灰度”的印象,我顺便也增加了两项:非常不满意和非常满意。
那么,在我们送礼之后,我们最低的标准在哪里比较合适呢?我个人认为,只要不是“不满意”以下就可以了。
哪怕是“有点不满意”的话,考虑到这毕竟不是收礼人自己出的钱(白拿的哦),所以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此,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要求的及格线,大大提升了:原来的及格线在有点满意之上;而现在在有点不满意以上。
这样的话,您的压力是不是感觉大大减小了呢?:)
3、如果收礼的人对你送的礼物真的是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是我们的“错”呢?
这个恐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回到第一条,如果我们送礼都是为了表达爱,那么,理论上来讲,只要这个礼物不是违禁品、危险品等等,我们就是没有责任的。每个人的爱好并不相同,我们没办法百分百的知道对方的喜好。就比如我前面说的,人家送我一盒樱桃,万一我特别讨厌吃樱桃呢?我也最多会对这个礼物本身不满意,不会归罪于送礼的人。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我们送了一个对方不喜欢的礼物,我们也只要表达一下歉意,下次注意这个情况就好了。也算是为自己的增加一些生活经验。
好吧,万一您遇到一位收了礼物还骂人的人呢?我劝你还是和他断交算了。
4、其实,我还是想说得更多一些:这样的良知,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就是“三观”啦。
“这个世界是危险的,如果我让别人不满意,别人就会伤害我,而我通常对此无能为力”。为了不让别人伤害我,我只能小心翼翼的讨好对方了。
这里面的原因就多种多样了,或许来源于母婴关系,或者源自于家庭曾经遭受过大的系统伤害,等等。
对于这个部分,我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的询问自己:
这个世界真的是如此危险么?
是我让对方不满意了,还是我送的礼物没有满足他自己的需求所以有不满意的情绪发生?
对方是否因此就会做伤害我的事?
我是否可以和他沟通,问问他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等等......这些自我询问,可以让我们更多的接近事实真相。
当然还是可以去做疗愈或者是做系统排列,效果会更好。
以上都只是在认知调整上所进行的功课。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事情,童年时候那种恐惧的感觉,大多不能立即消失。所以,我们通常建议进行相应的心理疗愈。两部分结合起来,改变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