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昨晚哄完孩子睡着后,瞟了一眼客厅里正播放的电视:一位丈夫由于工作繁忙,已经有连续五天是超过晚上11点回家。这天又过了晚上十一点,丈夫还没有回来。妻子将饭菜都热了几遍了,当到快12点的时候,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身酒气的打开了家门。领带松散,眼睛布满血丝,外套耷拉在手臂上。
“哟,你还知道回家呀,既然喜欢那么晚回家,干脆就别回来了!”,丈夫正准备换鞋子进门,就听到了在沙发上正襟危坐的妻子冷嘲热讽。
丈夫听到妻子的话后,先是一愣,而后马上把包一摔,冲到卧室,“砰”一声把门给关上了!
由于关门声过大,又把睡着的孩子给吓醒了,整个家瞬时鸡飞蛋打……
002
很早上班的时候,公司有个小伙子特别爱迟到。领导前两次都没说什么,到第三次的时候就大发雷霆“你怎么经常迟到,你也太不会来事了,到底还想干不干了!”
“什么叫经常迟到,那张三这周迟到了四次你怎么不说他经常迟到,你这就是歧视,不公平!,老子不干了!”小伙子一听也特别来气,立马翻脸了。
其实,这个小伙子的业务能力特别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也处理的特别好,结果还是走了,后来公司招了几个人都没这小伙子合适。
003
为什么在沟通之后事情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呢?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我们的生活之所以矛盾不断,冲突不停,都是因为我们被情绪奴役了,当人被情绪奴役的时候,就会采取暴力的方法去沟通,结果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而我们之所以会有情绪是因为我们有需求没有被满足,要么是你需求没有被满足,要么就是对方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双方的需求都没有被满足。
004
我们换一种沟通方式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效果?
“你这周已经有连续六天都是超过11点回家(事实)。虽然我知道你工作很忙很辛苦,可是我感到特别孤独,难过(感受)。因为我感受不到家庭的氛围与温暖(原因)。所以希望你一周能尽量安排2-3天在8点前回家,一家人一起吃个饭(需求)”。
我相信丈夫这个时候更有可能会给这个妻子一个长长的拥抱。
“小李啊,我看了一下考勤表,这周你迟到了三次啊(事实);这会让其他同事感觉公司特别松散(感受);因为这毕竟是在公司嘛(原因);希望你以后多加注意(需求)”。
领导这样沟通问题,是不是会让人心服口服,既能避免同事之间的矛盾,又能解决问题?
005
这就是沟通的四部曲,陈述事实,讲出感受,说出原因,表达需求。说起来特别简单,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陈述事实与说出感受。
记得小时候,有个邻居。不喜欢出门,喜欢在家睡觉,家里也不太喜欢收拾,她觉得自己看的过去就好,没必要讲究那么多,而且与家里人也相处的挺好的。但当时周围所有的人都说她懒,说她好逸恶劳。所以,邻里与她关系都不太好。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考试前老师详细讲解了一个题目,正好考试的时候也考到了,有个同学还是做错了,可能是脱了班里平均分的后腿,被老师当着同学一顿臭骂,说他像猪一样蠢,怎么教都教不会,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个同学。
邻居到底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她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那个同学是真的愚蠢,还是只是他没有按照老师的吩咐做,或者他的理解与老师的不一样?
如果我们不把事实与意见混为一谈,是不是就能避免很多伤害与矛盾?
006
那天,在小区里看到一个小孩蹦蹦跳跳的在前面走着,突然摔倒了,可能磕疼了,孩子哇哇大哭,家长立马抱起孩子,接着说到:
“宝贝不疼不疼,不哭了哈,我们是男子汉,不要动不动就哭鼻子……”。
孩子是真的摔疼了,真的难过了,但家长就是不理会孩子的这些感受,还直接要求孩子忽略这些感受,不哭!
当我们特别伤心难过的时候,是他人的一句“不要哭了,你要坚强,你要勇敢”,还是仅仅一个紧紧的拥抱更让我们内心得到抚慰?
007
用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用自己的大脑去陈述事实;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不是用自己的感受!
虽然陈述事实,讲出感受,说出原因,表达需求是解决任何矛盾的方法,但前提是我们需要陈述了事实,而不是陈述自己意见;我们感知到了情绪,说出了感受,而不是麻痹了自己,也困住了他人。
想起一句歌词,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参考书籍:
《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