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都是文学天才,同时也是当时文坛的领导人物。后来,曹丕被立为世子,即是为魏文帝位后篡汉,是为魏文帝。
魏文帝见弟弟曹植才气和学识都比自己好,不但得文人们的推崇,更深得百姓们的爱戴,因此心里不但嫉妒他,而且也担心他会夺取自己的王位,所以总想找个借口将他杀掉。
有一天,曹植到宫中去找他哥哥魏文帝,文帝想借故加一个罪名杀死他,便对曹植说:“你的文才那么好,人们又那么赞美你、敬重你,我限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是违抗命令,我就要判你死罪。”
曹植心中十分清楚哥哥的用意,于是便开口吟道:“煮豆持作羹(geng),漉(lu)菽(sh)以为汁。萁在釜(f)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萁”是植物的茎,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燃烧豆茎来煮豆,那豆被煮熟后,像在锅中哭泣,豆和豆茎都是同一株的根生出来的,何必煎得那么急迫呢?魏文帝听弟弟吟完了这首哀痛的诗后,深深地被他感动,扪心自同,觉得十分羞愧,便打消了杀害弟弟的念头。但曹丕始终提防曹植,直至曹不病逝,曹叡即位,始终没有重用曹植,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寓意启示
“七步成诗”的典故出于《世说新语·文学》,也作“七步成章”,而和其相关的成语还有“煮豆燃萁”。前者用来比喻才思敏捷,后者则用以形容兄弟互相残杀。
曹植七步之内出口成章的事,史书无考。单从这首五言诗来看,它更像一首乐府民歌,和曹植那种“词彩华茂”的文人诗差别较大。大概是人们对曹植旷世的才华极其称颂,便编出了这么个七步成诗的故事。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才高八斗”也就成了一句称赞人文才极高、学识渊博的成语了。当初,曹植因为恃才放旷、不拘小节,渐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在世子之争中失败,从此步入了人生的坎坷之途。这个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旷世奇才,却在政治的打压中惶惶度日,英年殒(yun)命,真是可悲、可怜!
例句应用
朱自清《标准与尺度·诵读教学》:“所谓‘耳治’‘口治’‘目治’这诵读教学三部曲,日渐纯熟,则古人的‘一目十行’‘七步成诗’,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