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中的这八个字是说:苍黑色的天,土黄色的地,宇宙混沌之初,是洪荒的世界。美国导演罗恩·弗里克执导的同名纪录片,译者深味其意,笔者以为精当。
影片没有一句旁白,运用蒙太奇式“语言”,“讲述”地球上无言的山川湖海,生命从无到有,文明在世界不同地方的巨大差别。跟随镜头,观众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同时对某个人间苦难之景,内心充满悲悯之情。
影片教会人们,不再停留于一个“人”的视角,而是俯瞰众生百态的“局外人”:世界沧桑巨变,众生来来去去,人于宏大的自然世界中,渺小如沧海一粟。“古人今人若流水”,既然生命短暂,那就到宗教中寻求永生: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却有着同样执着的迷狂。
伴随着或空灵渺远、或震撼激荡的背景音乐,画面里是被积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气势恢宏的伊瓜苏瀑布、夏威夷火山……,没有任何人的痕迹,只觉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不可征服。
高大的金字塔似乎已经实现了“永恒”,残破沧桑的岩石散放在侧;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精美到令人窒息的穹顶艺术画;还有尼泊尔的庙宇、柬埔寨的吴哥窟、某地伊斯兰大教堂等等,所有这些里面都有“人”,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的文明,是曾经的“今人”留下的遗迹。“其物如故,其人不存”,宇宙中,人不过存于天地间一瞬。
除了纳入现代文明的各大宗教信仰,那些“野人”部落的某种“崇拜”形式,让人看到了人类原始的状态:爪哇数以千百计的老少男人,赤裸上身,双臂前伸,随着尖利刺耳的声音,做着整齐而奇怪的动作,无数棕黑色的身体形成庞大的气势。他们的表情专注而虔诚,右耳边插着一朵小红花;巴西卡雅布族赤裸身体,脸上的一片红色,大概是某种图腾吧,如同中国古代山顶洞人的红色矿粉;还有澳大利亚黑色土著,他们的面部与身体都用小梳子,刷上彩色,全身只有腰间挂一布条。很难说,“文明人”眼里的这些“不堪”,就一定不快乐。
行走在巴厘岛如画般田园里的妇女,头顶重物,却有自在之态;贫穷的非洲妇女一边辛苦劳作,一边发出欢乐的声音;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破窗洞里探出的是一张悠闲的脸或是两三个无忧无虑的孩童。穷人也有简单快乐,没有争财斗富的紧张与压力。
有些镜头让人紧张闭目,不敢直视:印度恒河边,一面是捧饮“圣水”,快活洗浴的妇女们,构成富有生机喜悦的画面;一面是架柴焚尸,往生极乐。镜头里的真实,让我等俗世之人骇然不已。今生与来世,每天在此交汇,无惧无悲,生命轮回。
同一个地球,共有的家园,众生平等,和平世界——理想中当如此。片中绒绒可爱的黄色小鸡,自有生命起就从未“落地”,在机器生产线上,被操纵着,被喂养着,直到完成“肉鸡”使命。以人的视角观之,皆为正常。而另一组镜头,则足以令人窒息。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幽深狭长的走廊、不可突破的水泥囚室、堆积如山的破烂鞋靴,更有定格数十秒的、死者惊恐眼神的遗像。这些是“人”的“创作”!同一个物种间,“霸凌”的残暴程度,远超我们有限的想象力。
流水线上的工人,无数次做着同一个动作——机械、重复、高速,不用思想,没有感情,每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环。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高效、低价。无趣又压抑,有些东西无法逃避。日本舞蹈《呐喊》,是在表达心中积蓄太多不平吧:苍白的脸上、绝望的眼神、用力的呼喊,应该是很多人的心里状态吧。
当有人为不得志,不如意而自怨自艾时,也有人在垃圾场里“淘金”,每有垃圾车到来,必是新一轮“斗志昂扬”地哄抢;也有人流浪街头,不知下一刻如何活;更多人可能无衣食之忧,整日捧经诵读,虔诚祷告。“箪瓢屡罄”者,无暇他顾,活下去就是赢。像梁武帝那样,高价赎身,与穷苦百姓的信仰没有相通性。
“人为动物,唯物之灵”,这个地球上因为有了人——不甚强大,又无比神奇的生物,不断演化,逐渐发达,世界不再“自然”——“能教山川换新颜”。而人类社会的苦痛百态,或可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