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第四章模仿、再现、表现”读书笔记
1.“形似”与“神似”
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是越贴近越好,还是越疏远越好。
在形似与神似之间,在模仿与表现之间,哪个更能体现出艺术的本质?具体到文学理论中,就要追问:文学到底是对外在世界的再现,还是对内心情感的表现?
2.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分野
关于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向来就有模仿论与表现论两派
模仿论镜子说都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他们都将艺术家视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事实上,艺术家的技巧,经验,视野往往能够决定艺术水准的高低,作品掺杂着作家非常复杂的主观态度和情感经验,体现了作家本人的独特风格。
与其说作家是机械的被动的模仿现实世界,不如说作家是在创造性的、能动的再现现实世界。
从再现这个概念中发现了作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随着作家主体地位的提升,模仿论也渐渐滑向表现论
模仿论强调的是再现作家的外在客观世界,表现论强调的是再现作家的内在心灵世界
表现论强调艺术作品就是创造性的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主观真实。
表现这个范畴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艺术家有某种需要表露或外化的内心状态,这可以使某种情感,也可以是某种思想。
艺术表现必须借助某种艺术媒介来实现,他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情感表现。
3.以再现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