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新闻里面“搞事情”的孩子,他们的年龄都处在青春期,尤其是打架斗殴事件,中学段的孩子一定是最大的比例。以前没细想是为什么,这两天经过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想知道答案的先别着急。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青春时代是怎样的。
那些当年血气方刚的男同学,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是不是并没有加入黑社会,而是成了谦谦君子?你那些当年打扮妖冶勇闯酒吧的女同学,也并没有误入歧途,而是成了贤妻良母。
是不是有点意外?为什么呢?
再回到我们自己吧。初中的时候,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突然少了很多,如果他们不问,就什么都不用讲,即使是问了,也不一定会讲。因为讲了他们也不懂,因为突然发现他们那么OUT,那么不善解人意,简直是鸡同鸭讲。
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上完晚自习,我跟一个好朋友边走边聊。她那天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心情很差,所以天生很够朋友的我,觉得有必要让她把憋在心里的东西都倾诉出来。可是一直到了我家楼下,她还没说完,于是我们就坐在楼下的草坪上继续聊。
当时,我爸妈早就看见我走到楼下了,却没有回家,还一直坐在草地上跟同学聊天。他们当时并没有马上去叫我,然而当我一回家,马上就从他们的脸色看出来大事不妙了。
我直接回了房间。不过,依然没有避免马上尾随而来的批评:“你自己看看现在几点了?你们在楼下都坐了多长时间?还有作业要做,还要洗澡,看你等下半夜了还不得睡觉!还影响到我们休息!………”
我非常震惊,不就是在楼下多坐了一会儿嘛,有什么大不了!而且是在你们的眼皮底下与你们也很熟悉的同学一起,我做错了什么?难道陪伴一下、安慰一下好朋友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可是我一句都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知道按照以往的经验,说了他们也会找出破绽,证明我是错的,他们是对的。
好吧,在豁出去讲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栗子。
有一次我把一张精美信纸揉成团放在我书桌的抽屉里面,对了,那张信纸是来自一位男同学,不过我早就忘了他的名字。内容当然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懂的。
那时候,我们学校对于“早恋”是管得特别严的,上千人的学校,可能总共都不超过三对,可不像现在这样。而我又是走读生,每天都要回家的,更加没机会了。所以,我根本没有想要怎样,只是觉得把信退回去不礼貌,扔在垃圾桶也不安全,被发现了肯定是会添枝加叶马上全班都知道的。想来想起,决定带回家最安全。
结果呢?没几天,我都已经忘了这回事了,有一天中午回家吃饭,正吃着呢,我妈就把那个纸团扔到我面前,大声质问:“这是什么?!”
我很诧异,一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她见我无言以对,更加来势了,很得意地说:“我昨天收拾房间,在你的抽屉里发现了,我故意放到桌面,看你会怎么处理。果然,你又藏到了抽屉里面。”
我更加无语了,居然暗中试探我。
我就说明明记得当时是揉成一团丢在抽屉里面的,怎么是放在桌面呢?还以为是自己太粗心了忘了。不曾想是我妈给我下的套!
我至今还记得我妈当时既骄傲又诚惶诚恐的神情,她斩钉截铁的说:"我现在问什么,你就好好答什么,不然的话,我就马上叫你爸爸回来,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要是现在的我能穿越回去,我一定理直气壮的跟我妈说:“你这样做只是在恶意损伤我们的母女关系,我感受不到一点点父母对孩子应有的接纳和尊重,只感到了深深的不信任、猜疑甚至还有威胁。你应该好好学学该怎么做父母,再来跟我谈!”
可惜的是,当时的我没有得到任何援助。只能憋着满心的委屈和不甘,屈从于我妈的严刑逼供。是的,尽管没有动我一根手指,然而语言暴力的杀伤程度,也算得上是严刑。
那次之后,还没完,我妈妈还用心良苦的多方打听,寻找各种蛛丝马迹。
那次之后,我只恨自己长得太慢,不能快一点离开她们。
那次之后,我决心将来长大了要选一个离他们很远的城市生活。
那次之后,我再也没有跟父母说过任何秘密,哪怕算不得秘密的事情,也不想告诉她,直到结婚。
我以为所有的父母都是那样的,后来上了高中,同宿舍一个女生的妈妈来看她,她亲口告诉她妈妈她喜欢班里的一个男生,兴奋地描述那个男生的各种特征,而她妈妈不仅没有气坏,还赞许她女儿眼光不错。走的时候,还拿出一个让我们所有女生羡慕的礼物:张韶涵的最新专辑!
天啦,居然可以那样做妈妈!真是毁我的三观呐!
我幸灾乐祸地等着那个长相普通、学习成绩普通、人缘超好的女生栽跟头。最后,等到的是什么呢?她的成绩稳步提升,最后考上了最好的大学!
学习过正面管教中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内容后,我才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家长们很担心的各种苗头,那都是他们成长到这一阶段的自然反应。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迎来很多显著的变化,为了证明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看起来像是“叛逆”和“出格”的事情,比如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啦、染发啦、纹身啦、早恋啦……但是,这些行为都是短暂的尝试,根本用不着闻之色变。
请放过青春期的孩子爸,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尝试,都不会成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