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全山皆产茶,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地茶树种类繁多,分类庞杂,且“无岩不产茶”。
传统的制茶师,区分正岩,都是根据上一辈做茶老师傅给口口相传的教条:以土壤成分来区分茶叶的品级。
土壤的营养成分构成,才是最本质、最关键的点。
脱离了地理气候,讲岩骨花香,都是耍流氓!
先来说说怎么划分正岩?
2006年之前,按老一辈制茶师对土壤成分的划分:
砂砾岩、风化土的成分50%以上我们称之为正岩。
30%~50%之间,称之为半岩。
30%以下,茶农叫它洲茶。
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2010年之间。
2006年,武夷山把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在2010年,武夷山申请了驰名商标(只要是武夷山本地产的茶,就有绿色产品的商标)。
那既然有了商标,自然要出一个官方版的明文规定,界定三六九等。
新的正岩划分方式
在2010年之后,
政府以武夷山景区为中心,由内往外划分等级。
正岩:武夷山景区70平方公里之内的地域。
半岩:武夷山景区外+本地的茶。
洲茶:外地的茶,也就是所谓的外山茶。
虽然政府规定了景区内都算正岩,不过茶农们要是强调「核心正岩」,一般就是指老一辈定义的正岩,三坑两涧,两窠一洞等。
在众多岩茶体系中,最难的就是区分岩茶是山场。
这些 坑、涧、岩、洞,这些神秘的山场符号,又代表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认识!
\\\\\\\
坑
在武夷岩茶的山场中,“坑”指的是两面夹山,沉陷向下凹陷的特点,“坑”通常都有前后两个出口。“坑”的特点是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为茶树的品质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代表山场:牛栏坑、倒水坑、慧苑坑等,其中牛栏坑以肉桂著称。
而慧苑坑以产老丛水仙、高丛水仙、水仙著名。
\\\\\\\\
涧
在武夷岩茶的山场中,满足涧的条件,首先要有两山相夹、形成一个独到的地势,中间有水流。
代表山场:悟源涧、流香涧、章堂涧等。
武夷正岩山场中的“涧”,有独特的丹霞地貌,风化的沙砾岩,岩中丰富的矿物质,加上独到的地形,没有强烈的光照,使得生长出来的茶具有香气细幽,汤水柔和的特点。
所以,坑涧出产的茶,多如深谷幽兰,以“幽”著称。
而山顶上、岩上的茶,就以高香为主,较为直接、霸道。
\\\\\\\
窠
相比“坑”、“涧”,窠的地形就比较小,情况也比较多变。山场环境也多变,有的山场会有水流,而有的山场则没有水流,地理环境差异大,所以茶叶的品质也都不一样。
代表山场:九龙窠、竹窠、燕子窠等。
其中九龙窠是母树大红袍的原产地。
竹窠、燕子窠则以肉桂出名,是武夷山全肉宴的成员之一。
\\\\\\\
洞
在武夷岩茶的山场中,是一条西北向从低到高的幽邃峡谷。正由于地势与地形的独特性,造就了此地只有进风口却没有出风口,使得风贯谷内形成回流“呼呼”作响,犹若鬼魅出没,一片鬼哭狼嚎。
这里长年光照较少,整个山谷都显得格外潮湿阴翳,鲜有人至。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气温都比外界更低,给人以阴冷之感。
代表山场:鬼洞。
“内鬼”仅仅60多平米,里面生长了非常多奇种,是岩茶品种的基因库,茶叶自带一种“药香”。四大名丛“铁罗汉”与“白鸡冠”的源生地。并以“铁罗汉”和“肉桂”最为突出,俗称之为“鬼铁”、“鬼肉”。
而鬼洞所产的铁罗汉是比牛栏坑肉桂还要稀少的茶。
\\\\\\\
岩
其指岩石凸起而构成的山峰、山体。
在武夷岩茶的山场中,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代表山场:马头岩、鹰嘴岩、佛国岩等。
在这些山场中,多数光照条件较足,土壤肥沃,有益于茶树芳香物质的形成。
在这些以“岩”定名的山场中,马头岩的名气最大。
再介绍这些完后,当然还有峰,就是一个垂直的独立的小山场,这些生长在不同位置的岩茶,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莲花峰、马枕峰、幔亭峰等。
任凭岩茶山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我们选茶的标准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