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付出”并不是什么利他主义的付出。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时,都以为自己是在付出,在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是付出方式的差异而已。
投射性认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在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而且还是在幻觉中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我做了A,我这么辛苦,我不说你就应该知道我要你做B。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坏蛋,你就该死。读历史类小说时,我发现,那些大权在握的人,最喜欢玩这种游戏。他们渴望自己什么也不说,属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某个属下常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会倚重这个属下;如果某个属下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疏远或打压他。这不过是自恋幻觉的游戏罢了,他们渴望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别人,但自己说了别人才知道该怎么做,和自己不说别人就知道该怎么做,那种感觉的差异就大多了。
自恋幻觉的投射无处不在,最集中的表现领域并不是政治或社会领域,而是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这两种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A),你必须听我的(B),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C)。
许多父母的A是比较明确的,即他们的确是在付出。他们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看得见的利益,如金钱等有形利益,或时间和精力等无形利益。有些父母的A则不明确,在外人看来,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极度缺乏耐心,甚至会严重虐待。但是,和前面那种父母一样,这些父母一样会认为自己对孩子有极大的付出。譬如,我给了你生命,我认为这个付出就足够了。
付出的多与少是一个问题,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父母对B有多执着。有些父母的自恋幻觉比较轻,用通常的话来说,这些父母比较民主,控制欲望不是那么强,甚至没什么控制欲望。那么,他们的B就很轻,既不刻意要求孩子听话,对孩子要做什么也没有刻意的期望,而孩子会觉得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没有压力。对于这样的父母,C也就不大存在了,他们很少对孩子实施惩罚,既没有主动的惩罚,也没有被动的惩罚。所谓被动惩罚,即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对B很执着,即不管A如何,他们都在头脑中限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式,相应地,孩子会感觉自己的空间被限制住了。这种被限制感,有时来自父母的主动惩罚,有时则来自父母的被动惩罚。而那些控制欲望极强的父母则会使用双重方式,先是使用主动惩罚,如果主动惩罚无效就会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孩子。
我了解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孩子一直都觉得自己的父母堪称完美,但突然之间,一切都改变了,父母变成非常可怕的人,他们会使用一切方式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事。
这都是投射性认同的典型例子。父母先是付出A,在这方面,他们简直是不遗余力,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所有资源给予孩子,而孩子也回报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听话。然而,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能很大也可能根本不起眼,其表现都是,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思去行动,即没有回报父母以B。
这时,父母便会使用C,要么否定孩子,要么压制孩子。一开始的力度通常都不大,但孩子想捍卫自己的选择,不想听父母的,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导致了父母使用C的力度不断加强,而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