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周五上午进行了数学单元测试,我急急忙忙的把数学试卷批改好,这样可以利用下午空隙的时间跟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谈话。
拿到的第一张试卷是小吴同学的,小吴同学考了62分,他曾经是小升初班里的第二名,所以我就把他叫了过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吴同学,你这次怎么考了62分?”
吴同学:“这次试卷太难了!”(他用着一种奇怪的口音回答着,不过我没有太在意)
我:“你可是小升初班里的第二名,这次考试最高的同学也能考到90几分,这个成绩跟你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了吧!”
吴同学:“这次考试某某某同学也就考了60几分。”(他的意思这位同学成绩也不错,照样考的很差,内心对自己的这个分数还是能接受的)
我:“你为什么要跟他比呢?你应该跟自己你比,要知道你进来的时候成绩是非常好的,现在你考出这样一个分数来,你是不是要自己好好反思反思?”
吴同学对于我的批评教育还是没有接纳,继续用着奇怪的语调回答我的问题,认为好多成绩好的学生都没有考好,觉得自己考这样一个分数也是可以结论接受的。
听到他的这个回答,我非常不满意,我批评他奇怪的语气,批评他没有领会我的意思,他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原因,而不是总找一些借口。所以这个时候我内心情绪也开始上了,我就非常生气地提高了自己的语气,我就跟她讲了一连串的道理,听到我的话语当中带着一种愤怒情绪,他保持了沉默。我们两个人之间的这一次交流好无效率的结束。
这后我对两人的对话进行了好好的反思。那时我们都处在心理年龄的青春期,吴同学最后也表露了儿童期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我们都在关注自我,这是青春期的典型特点,只会向内看,而不会向外看,我就想起了黄老师讲到交流的过程三个层次,一个是语言层,一个是大脑层,还有一个是心灵层。或许这一次我跟他的交流仅停留在语言层,没有进入大脑层,更不用说是心灵层,我们两个都不能进行一个心理之间的沟通,所以效果是非常差的。处在青春期年龄的往往有一种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着自己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自己都不想就是让别人说服,小吴同学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一种特点,小吴同学内心当中其实已经自己不是小升初那个时候状态,由于成绩的下降,他对自我要求已经慢慢的降低,而作为我一直想用“小升初的成绩”这一点来不断的刺激他,想让他能够内心中有一点触动,但是我无法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他,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我,作为一个老师,我如果要对他进行一个很好的沟通,首先作为老师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年龄,要在与他沟通中建立沟通的立交桥,提升自己的心理年龄。尊重与界限,在这个案例中自己做的非常不到位,要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