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赦免结束流放回到彼得堡,重返文坛的代表作。第一次拜读这位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的俄国巨匠的作品,意想不到的好。
许多历史名著的风格读起来其实并不讨喜,遣词造句往往让人不适应,冗长罗嗦。一千页的长篇巨作比比皆是。在阅读《罪与罚》之前,我就是抱着这种心理的。但是看完第一章,惊喜连连。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作品,清新,通俗,读起来竟有点像现代的白话文。没有堆砌辞藻,通篇全是朴实简单的文字,但每个字词都是如此恰当,更彰显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正如书名所透露的,小说讲诉的是一个犯罪与惩罚的故事。因贫穷而辍学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居住在租来的小房间里,靠母亲和妹妹救助,以及典当度日。物质的贫困,精神的困乏,压迫他的神经,使得他神思恍惚。他讨厌跟人打交道,厌恶一切,独来独往,自言自语,时常出现幻想。在一次次挣扎之后,他终于决定要去“杀人”。他杀了那个在他看来是“虱子”般存在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太,还不得不杀了意外出现的老太太的妹妹。接下来他就活在恐慌与猜忌中,一会想要自首,一会又想着逃亡。就那样反复无常。当他就要受不住,要被捕了,又出现了自认凶手的“受难者”。命运一次次开着玩笑。拉斯柯尼科夫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惩罚,心里窃喜的同时,却一直未曾放下戒备,时时刻刻胆战心惊。最后,在妓女索尼娅的劝诫下,他终于去自首了。
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致入微,情节设计非常巧妙,整个故事紧凑有度。许多高潮片段让人印象深刻。拉斯柯尼科夫准备工具去杀人,在去目的地的途中,引导老太太开门,然后用斧头杀人,搜集财物,到离开,整个过程充满了惊险,但是偏偏又出现了一个个巧合,让主人公逃过一劫。在实施犯罪之前的心理建设,工具准备,以及直到最后一刻的天人交战,拉斯柯尼科夫的矛盾心理,混乱思想,一目了然。当他贴着门听声音,猜到老太太也在贴着门,防备着;当他杀完老太太,在搜索财物的时候,面对突然出现的老太太的妹妹,惊慌之下杀了像小孩子那样求助的第二个人;当他顶着门,面对想要破门而入的两个陌生人的......意外,慌张,甚至是绝望,读者感同身受。在拉斯柯尼科夫迟迟下不了决心去杀人的时候,恰好从小贩那里听到了老太太将在某个时段独自一人在家;找不到杀人工具的时候,恰好看到了代替品,而且在无人发现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未来得及逃走,在无路可退的时候,恰好所有人都离开了......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着拉斯柯尼科夫完成“杀人”,实现他的“理论”,再看他疯狂。看似幸运,殊不知仍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小说写于一八六六年,正值俄国农奴改革后,社会剧烈动荡,底层人民饥寒交迫,衣不蔽体。贫困正是小说的主题与背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病态思想与贫困脱不了干系。像衣柜一样的压抑破烂的房子一天天地侵蚀他的身心。母亲和妹妹为了救助他做出牺牲,更是把他压垮了。他明白他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所以他决定实践一下“理论”,来检验一下他到底是无用的人,是虱子,还是非凡的人,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除了他自己一家,马美拉多夫一家的贫苦生活也让人绝望。拉斯柯尼科夫只见过马美拉多夫两面,一次是在酒馆,一次是在马路上。第一次见面,喝醉的马美拉多夫就向他倾诉了自己家里的情况。官职没有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妻子害痨病,三个小孩瘦不拉几,大女儿被迫出卖肉体,而他还是忍不住把仅有的一点钱拿来买酒。他愧疚,但是绝望迫使他逃避,因为他也看不到出路。通过一个买醉人的口,我们就能体会到贫困有多可怕,生活可以多么绝望。
在拉斯柯尼科夫收到母亲寄来的信之后,他的精神状态更差了,因为他无法接受妹妹为了钱而去接纳一个目中无人的贵族,母亲为了钱而去忍受屈辱。他做了一个梦:他回到了小时候,跟父亲经过一家酒馆,看到一个人拉着一匹小瘦马,让大伙都上车。小瘦马根本承受不了,拉不动。那个人就挥动鞭子打小马,小马尝试迈开步伐,却失败了。别人劝他不要打,却被反驳道,“它是我的财产”。拉斯柯尼科夫想去劝阻,被父亲拉住了。他问父亲,“为什么要打小马?”父亲只是拉住他往回走。马的主人换了木棍,然后是铁棒,一下又一下,把小马打死了。拉斯柯尼科夫看着趴下的小马,伤心地哭了起来。
他们,他自己,不就像那匹小瘦马吗?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无法生活,最后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
众生皆苦,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