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四
三天不在学校,任务就炸了。我好不容易弄好困难学生申报,选几个人说是运动员,级段长催:捐款赶紧!
嗯,好吧,先交个人的,再弄学生的。
收学生的捐款说简单也简单:直接通知捐款,数目自愿。反正他们至少已经捐了六年了。
可是,这能激发学生的爱心❤?估计是几声叹息罢了。
组织活动,太急了 ,没时间。我边走向教室边调动脑神经——学生手上没现金,让家长发红包失去意义。怎么办?
我跌入教室张口之前还没有方案。一张口,有了。
一问:谁能提供一个捐款箱?杜心蕾举手:我爸会弄,弄得可好?
再问:谁能用十分钟开一个关于捐款的微型班会?程亦菲举手:老师 ,我试试。她利用我讲运动会要进行入场、跑步、4×100米的团体赛的时间,设计好了班会流程。然后用十分钟开了一个没有任何道具的小班会。
同学们在探讨“你为什么捐款”时,大多数都回答:让那些山区的孩子能上学 ,能让他们有衣服穿,能吃好点。但山区孩子的生活状态到底是怎样的,他们不知道——显然,这是听大人说,鹦鹉学舌呢。
我拿出一个本子,让他们把自己会捐的钱数写出来,反复强调:一、捐的钱是父母的,但你要觉得这钱就是你用的花的。二、不能影响你的日常生活,比如可以喝开水省下买饮料的钱,但不能饿肚子。三、你捐钱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怕别人指责,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因为真心。
大家很快把钱数写好,班长迅速统计。我说:学校如果急着要,我就用我的钱先垫付。明天我们会举行捐款仪式。钱多于今天这个数,能送走就送走,不能我们就捐身边的人,比如各种众筹。少于这个数老师也不会埋怨生气,算我再捐一次。
结果昨天没人催要。
今天一大早,杜心蕾就递给我一个红色的箱子。马上有学生凑过来要捐钱。我说:“第一节课一起捐。”
下早读大家就把钱拿在手里,我让郑语曦手捧捐款箱,认真听每位同学捐款的说什么话。我拿着手机拍拍拍,顺便也听到一些:“我想需要帮助的人能感到世界有爱!”“我想让孤寡老人吃点好的!冬天不冷。”“我妈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今天帮助别人,以后有困难也会有人帮助我们”……
看看,明显比昨天的拾人牙慧更有意义。
在班长清理统计钱时,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我们现在天天喊加油!加油!你知道加油的来由吗?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人叫张瑛,退职还乡。天天晚上,张瑛和仆人背着油篓子,走在街巷,看到哪家有书生点灯读书,就从油篓子里舀上两勺子菜油,加在油灯里。然后鼓励他好好读书。
读书点灯,点灯耗油,很多穷人家,连这两勺菜油都珍惜得不得了。
这就是“加油”的来历。他有个儿子,叫张之洞。张之洞15岁乡试第一;26岁时进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及第。晚清名臣之一。
故事讲完了,当班长大声宣布捐款的数字远远大于昨天统计的数字时:掌声响起来……
我拿着堆面值10元为最大的钱,笑眯眯找级段长去,结果回复:下周一一起捐,你先拿着。我立刻晕倒在学生爱心的怀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