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在大学舍友现在兼朋友、文友的带领下,到西安老钢厂”左右客读吧”参加一个读书会。
平时喜欢读,也愿意没事了写写。但古人“曲水流觞”的聚会或是竹林七贤的交往只在书里神交过,现实里想都没想过。原因简单,没时间,没门路。时间不说,也可理解为借口;门路指没有信息,更没有一个人穿线搭桥,又怎么能够到得作家的门口去,名家大师,和我这个草民之间怎么可能有交集。愿望只有一个,磨练呗,等自己成了名,自己和自己,名家和草民就可以交往了。因此,像“朗读者”里贾平凹先生出现时,认认真真看完,好歹西安的名人,去央视了,和我一个城市的,感觉沾贾先生的光了,也为先生纯正的秦腔自豪。电视上港台腔,东北话占据不少,这回先生用自己的作品发扬了秦腔。看这期节目符合我的想法,一切都要实力说话,包括想见到名人大家。
去之前了解下,主讲孔明,嘉宾杨乾坤。孔明这个名字熟悉,语文阅读理解题不时见到这个名字,只知是蓝田的作家。朋友说嘉宾和他父亲认识,是同乡,临潼人。想着这层关系,可以穿线搭桥的人有了,也从没体验读书人聚会的场面,于是,带着忐忑,期待之情出发。
西安的交通就是一段盲肠,时不时犯下病,总是遭人诟病。提前一个多小时出发,到时开始十分钟了。像个迟到的学生,脸红心跳的;学生打个报告就可以进,可这场面,怎么办?在门口偷偷往里瞟一眼,座无虚席,所有人一致抬头全神贯注看着前方;前方坐着四位,不用说,主角都在这儿了。只见一位女士拿着话筒,右手不时朝向坐着的三位,那这肯定是主持人了在介绍他们。正在犹豫是不是要站在门口听讲了,工作人员说,最后面有一木长椅还能坐,就满怀歉意的挤了进去。坐下后心也踏实了,抬头看向前方。在朋友简介中知道,戴眼镜,瘦小,半躺在椅子里的就是作家孔明,外表的安稳却透出内心的紧张;旁边坐得笔直,一脸严肃的是他老乡杨乾坤老师,眼睛不时跟着主持人走,看来这场合经历不多;在旁边陪坐的年轻女士不知道详情,肯定也是主角。
在台前四人的对话中,终于了解了主持人是鸿雁女士,另一位女士是孔明老师书的编辑彭莘。此刻主持正介绍今天活动的流程,还好,不算太晚,赶上正式开始。
读书会,肯定要读书的。首先鸿雁女士选读了《书中最相思》的一篇应景作《秋感》,她一袭黑色长裙,显得沉稳干练,嗓音响亮却不刺耳,情深款款的朗读,把我带进秋天原野里。很是有朗读功底的。接下来请底下面一位年轻女士左方选读《在读书的地方》,这回的朗读像溪流从容的打心底流淌。底下的掌声表达大家共同的看法。下来是孔明老师谈下书名来由,他把这个交给了编辑,编辑最有发言权。经过彭莘的介绍,才知道从百余篇中选出五十二篇文章,才有了这本书。而书名是六个里面选出来的,作者本人全程并没参与。给我的感觉,都是自己孩子,今天要领一个出门,你随便拉,那个都拿得出手!在杨乾坤老师的讲话里,知道了他们是忘年交。而杨先生对这本书讲解得更是透彻,我想比作者理解还要丰富。当然在这样得场合,一定要给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活动最后是读吧老板杨建森总结,大气磅礴,鼓舞人心,让人对西安的读书活动增添信心。
在活动结束时,在朋友引见下,和杨老师、孔明老师合影留念。也第一次该受到名家的真诚实在,没有印象中拒人千里的“仙气”,是实实在在的身边人。
第一次读书会的体验给我滋生了下来还想参与的渴望,渴望还能和身边人一样的“大家”的聚会!
回到家里,和妻子讲起自己的体验,妻子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伟大出自平凡,能解释真正的“大家”了。这时,微信里有添加信息,一看,是孔明老师的,赶紧通过,随后显示“我是孔明,与您握手,谢谢!”明白了,老师对参加读书会的人特意的问候,赶忙回“张老师客气,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机会!”“默契文友”“希望今后能得到张老师的指导”“互相学习”------
我很是感慨,能把一面之缘的普通读者一一想到,特意问候,“大家”应该就是从这里炼成的!感谢孔明老师,给我的不止是读书时知识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