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灿
释文: 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筑大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伏逗引大池水于宅,并作小鱼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堤,梑竹夹植,莲芡覆水,是逰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北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戴归,酩酊无所知。宜都杨守敬。
杨守敬屏书略变其辞,源于《水经注》。《水经注疏补》卷三十八(中华书局出版•下编)是这样记录的:习郁鱼池(高阳池)。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山简醉说高阳池。《注》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会贞按,《类聚》引《襄阳记》,习郁为侍中,光武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初学记》八引《襄阳记》,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元和志》,池在襄阳县南十四里。《寰宇记》,在县东南十五里。《名胜志》引《志》云,池白马泉所汇。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会贞按,《类聚》九引《襄阳记》,习郁有大鱼池,依范蠡养鱼法,种楸、芙蓉、菱芡。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会贞按,《御览》引《襄阳记》,当中筑一钓台。《寰宇记》引作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会贞按,《御览》引《襄阳记》,郁将亡,勑其儿焕曰,葬我必近鱼池。焕为起冢于池之北,去池四十步。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隄,楸竹夹植,莲芡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会贞按,《类聚》《御览》并引《襄阳记》叙山季伦事。《晋书》本传,永嘉三年,镇襄阳,载此事略同。酩酊作茗艼。其水下入沔。会贞按,水自今襄阳县西南,东南流至县东南入汉,已湮。补,襄阳侯习郁,字文通。襄阳人,融子。初为侍中。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阳宜城辖地),两人共梦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游人接踵而至。山简(253—312年),字季伦。河南武陟人。山涛第五子。与嵇绍、刘漠、杨淮齐名。历任太子舍人、黄门郎、青州刺史、镇西将军、尚书左仆射等职。永嘉三年(309年),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镇襄阳。迁驻夏口。
《杨守敬四屏襄阳书》,驻目其字,历史沧海桑田境界,一也。书法古茂,直逼汉魏,书法三境界碑帖合美,二也。品高学富,千古绝唱,书论美文《学书迩言》,三也。襄州书生刘阳,好太公书,携天下客,传国学经,扬襄阳美,是故嘱文,余感慨其文化自信,尊抄如上,不觉一哂焉?丁酉冬补记。
(注:杨世灿先生系杨守敬族玄孙、著名杨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