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1本书:听余光中先生谈,《翻译乃大道》

小冒坚持原创的day194  整个11月,我用刷剧的热情,怒刷了31本书。想要培养每天至少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好习惯。

31本书的书单戳蓝色字这里,书评会陆陆续续整理出来的。

本周还会切换书评的,敬请期待~~~

因为工作性质,我开始重视学习翻译这件大事。不过因为我很喜欢学习语言,所以即使如小儿学步,摸索前进,也甘之如饴。

只不过看过专业翻译和我自己的翻译的差距之后,真心觉得这是漫长的工程。

尤其是在一次日常翻译邮件过程中,为了“砥砺前行”这句的英文翻译,我不得不去翻看2017年政府工作会议,找到了比较完美的翻译“work hard to press ahead”。再一次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和翻译者的奇妙灵感。

翻译这件事,我越发发现,真的不能马虎对付。这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

绝对要相信,有道和其他翻译软件中译英出来的中式英语,不经过人工加工,绝对会被母语者嘲笑的,而且在工作中会造成歧义。

所以也特意选择一本译者心得,培养一下情怀~~

口袋小书篇幅短小,阅读无障碍。

《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  

作者:余光中

我印象中的余先生,是诗人。即使知道他有很多成就,也有其他头衔,却从没深入看过他的作品。

比如,他是一名翻译家。

这本《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不是一本教科书,其实是他关于翻译写下的心得,有举例比较翻译的优劣,但更多是对译者和学生的谆谆教诲,更有直言不讳指出台湾文坛和中文的现状和问题。

他的文字优美简洁,读起来文采飞扬,一气呵成,非常舒服的体验。

通过这本书,让我对这门学问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一)

我们总是在强调学习英语,甚至第二外语;但其实往往忽略了,我们所掌握的母语的能力其实也非常不足。

他们这些翻译教授,时常发现改学生的翻译,其实是在改学生的中文——在中文运用上的问题可能更甚。

我不禁也反思,自己有时候行文不仅口语化,也经常掺杂不中不西的混话,也存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乱说乱用乱写。不是说不可以,只是不能舍本逐末,忘记中文的正规用法和优美的特质。

(二)

日常交流对外语的掌握要求其实不高,易懂就好;

专业翻译其实要求非常高,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译者的中西学都要功底扎实。

所以其实寥寥数笔,也能明白,翻译是一门很苦的工作,也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译者很像“文字的媒婆”——将两种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佳偶。最难的大概就是,要克服两种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的水土不服,将外来事物融会贯通,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做到最大程度的合理本土化。

同时也要学会变通的艺术:翻译如婚姻,是两相妥协的结晶。

比如很多中国古典诗句的翻译。

中国文法具有独特的弹性和韧性,可读空间对现代人来说非常大。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省略倒装,词性变换,对仗工整,押韵炼句,虚实结合,一千个人可以有一千种心境和解读。

所以用英文去表述这些文字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为什么非常困难,除却不准确不到位的语义表达,更重要的是,译文消失了那种工整简洁,语意深长的独特美感。

每一个译者同时也在翻译中,不断把握逐字翻译忠于原文的直译和主观感受的意译创作的尺度和平衡。

(三)

翻译名家也不尽然都权威准确,如何识别上乘的翻译和假洋学家?

看译者如何处理专有名词。比如姓名,典故,尤其是那些望文生义,很明显的翻译错误。

看译者如何引用诗文。不好的翻译都存在不认真与原文对照审阅,不管出处是否真实可靠,疏于校对,错字连篇。

行文有种东拼西凑之感,没有自己的学术见解,也缺乏判断评论的能力。

如何识别好的批评家?

作家可以靠天才,批评家必须靠勤奋深厚积累,一定要能够兼谙各家各派风格,博览全书。

必须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可以用原文直接接受知识。不仰仗别人翻译去理解一部作品

必须精通一国的文学史,才能看出作品风格一脉相承的渊源。

批评家必须学有专长。评论但丁要懂得耶教,评论尼采,必须要懂得哲学。

本身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一篇上乘的批评文章,就应该是一个被欣赏的对象,警句成串,灵感闪烁,妙语连珠,引人入胜才行。

(四)

中西文学本就浩如瀚海,任取一端,穷尽一生,也不过略窥梗概。

去芜存菁,提纲挈领做明晰简洁的比较,谈何容易。

然而我觉得余先生浅谈中西文学之比较,就做到了通俗易懂且清晰。

中西差异内在于文化背景,外在于语言文字。

他从历史起源,宗教信仰,文学的最高境界,对常规情感的表达,对超自然世界的观念,和遣词用句习惯多方面入手比较,字里行间,都是深厚文学功底,读罢受益匪浅,至少有清晰的框架性答案。

也在《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次从文字描述里感受了古典诗句的魅力。(当时的心得体会戳这里《致忘了诗的我们》

古典诗词意境的悠远永恒,就是在于遣词用句的凝练圆融,浑然天成,无始无终,无涯无际,超乎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扔能让无数读者恍然身逢其间,躬逢其事。

(五)

书里很多内容,都是余先生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谈台湾文坛和现代中文的问题和现状。

里面有提到中文之西化的现象,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的中文经历了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的过程。

想想我们有多少舶来语,在想想每年又会创造出多少网络热搜词和新用语?

再想想我们有时候说话写文,还有英译中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明显的别扭感?因为那是不伦不类的中文西化,不符合我们的文字特征。

语言是活的,需要不断发展,也一定会不断变化,所以不能一锤定音说这些改变和发展是对是错。

存在即有合理性。

然而在追求这些新鲜语言的同时,也因为我们自身的懒惰与不重视不在意,造成基本中文能力的缺失,中文的乱用错用,很容易积少成多,积非成是。

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和传播的自由。其中就可能有错误。

主流媒体有可能都是错误用法,不客观不普及;同时也对公众造成错误影响。

在白话和文言文的取舍上,剑走偏锋;

摒弃文言文,白而不化,用俚浅的俗语取代典雅的文言,甚至很多习以为常的文言成语,也都被啰嗦的大白话替代,比如用白话去代替“每况愈下”。

或者乱引用古典诗句和典故,变成“雅到俗不可耐”,错误百出。明明可以简洁清晰用白话说清,非要回归生僻复杂。

一个民族的语言自然要变,但不能变得太多太快,太不自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和美质。如同西化,就应该分辨出“善性西化”,而不是抛弃经典传统后,学习到的“四不像"。

(六)

这明明是一本谈翻译的随笔集,我却觉得对自己中英文的口语,写作,翻译,外语学习,都有启发。很多习以为常的中文措辞习惯,原来都是错误的。

余先生有一篇《论的的不休》,就是在举例说明,一篇中文文章中,其实有很多"的"都是不必要也很奇怪的,其中不乏大家名作。

所以大家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不妨注意一下,自己到底用了多少“的”,又能不能把他们省略改写。

相信我,你会发现自己的文字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