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史铁生

我们从编辑部的来稿里,看见了著名的作家:苏童、王朔、刘震云、余华、海岩等等。今天依然活跃在文坛上的这批作家,这其中,有一个人已经故去了,给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史铁生先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表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今天至少都应该在60岁以上。这篇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的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和心态,让我们所有的编辑都非常震惊。

记得有一天中午在食堂,我们的同事牛志强也是编辑,他大呼小叫的叫我,说小马你赶紧过来。我看着他推着轮椅,轮椅上就坐着一脸笑容的史铁生,我赶紧过去就寒喧。但是,面对史铁生这样的残障人,我总不知道说什么好。话轻了呢显得麻木,话重了呢又怕有闪失,不轻不重呢又拿捏不好,所以只好以笑对笑,我偏过头跟牛志强打岔。我那时候年轻啊,20几岁刚到编辑部不久,以我当时的人生经验,我以为残障者中间的弱者都是一副苦难的样子,而强者又总是一种深沉的样子。可史铁生先生不是这样,他灿烂的笑容至今仍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天编辑部的人就留他在食堂吃饭,添了俩菜,所有能围过来的人都围过来了,挤得那桌子上都伸不开筷子。

后来史铁生因这篇小说不仅被文坛关注,还让很多读者关注。他下乡时不幸致使下肢瘫痪,使他的作品比平常人多了一层思考。这层思考与我们那个时代常常教育的身残志坚不同,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含义。

其实,我跟史铁生先生并不熟。那时编辑部对作家都是责任编辑制。牛志强先生是史铁生的责任编辑。有一天他跟我说,小马,你有空吗?跟我一块去史铁生家。史铁生的家就在地坛旁边。那时候人的居住条件很差,房租拥挤不堪,轮椅出入时还需要有人帮忙抬,十分不方便。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总是仰着头看我们,这让我很揪心,一进门就赶紧坐下来。

临近饭口,史铁生非要留我们在他家里吃饭。那时有兴去餐馆,我们再三推辞,才走出了他那底矮的小屋。再后来呢,我离开了我就职的“青年文学”。再想看史铁生只能看他的作品了。史铁生在他最苦闷的日子里会去地坛默坐呆想。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我与地坛》。任何一个身体健康的作家也不会如果你苦行,一个瘫痪毎周要透析三次的人,命若琴弦。离死亡有多远,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知晓。

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说,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亡与苦难让史铁生在作家中成为一名哲人。

世事纷杂,充满诱惑。而他30年的作家生涯,却一个十年比一个十年的更为精彩。他没有变,时代变了。时代变了,他也没有变。因而凸显一个灵魂的价值。史铁生有一句调侃自己的话,他说,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这句沉重的话,让我们听来是多么豁达。

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他60岁生日还有四天的时候,他迎来了他那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天国,我想史铁生先生一定幸福超越凡人。

我这段和文学结缘的经历,今天想起来也恍如隔世。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话对文学说一句话就是:尽管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我们中国人幸运,先贤人创造了灿若星空的文学,我们坐享其成。今天,环顾大千世界,看看芸芸众生,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感恩我们有着如此丰厚的中华文明。


以上,是马未都先生的一段演讲原话。不到七分钟的视频,化成文字,竟有1344字。如果从写作来看,我们平常的写作太不值得一提了。

把史铁生这样的一位作家基本上介绍清楚了。他的著名作品,他为人一脸笑容的特点,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在过去时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感,有着硬实力,一个个独具风采魅力。

马未都先生说这段话口齿清晰,吐字断句抑扬顿挫,听了这段话,不仅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欣赏。

在最后的一段话,由个人到家国,思想升华,鼓舞人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