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项羽,很多人说这西楚霸王脸皮薄,一路被刘军围堵好不容易才逃到乌江边,本可以渡过河回到老巢后重整旗鼓,他日定可东山再起,没想到这厮却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选择了自刎江边。
着实让人哭笑不得而又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事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胜败乃兵家常事,经历过七十多场战争的项羽,又怎么会因为一场败战而草草了却自己的生命?
在垓下和刘军做最后的殊死搏斗中,项羽在他的战士们面前仰头怒吼道:
“非我不能战,是天要亡我!”
这一句话,不仅道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更道出了他明白自己再也无法逆转时局的无可奈何!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在最后生命关头究竟看透了什么才使他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
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探析一代霸王陨落的前因后果。
刚愎自用,留不住人才
何为刚愎自用?通俗点说,就是过度自信,甚至达到了自负的程度。项羽就是这样一个自得自满的人,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
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的思想就好像铜墙铁壁铸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试问谁会愿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肯定都唯恐避之不及,更谈不上为其卖命,誓死跟随。
最终还会导致身边那些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理想的人才流失,而这类人才往往是大才。非但如此,项羽用人不信也是导致其身边无可用之人的最大原因。
自古以来,成功帝王都选择“亲贤臣,远小人”,然而项羽则重用楚姓,排斥外姓。项羽在用人方面是有严重问题的,韩信、黥布、陈平等原本都是他的谋士、猛将,但却都离楚归汉,后来连仅有的一个高级谋士范增,也由于项羽的猜疑而使之隐退,死于途中。刘邦曾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而对于项氏族人,项羽无论是军事上还是一般决策上都非常依赖信任。单是一个项伯,就是导致项羽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他就是项羽的同族叔叔,是项羽最为信任的人,没有之一。但是他却严重背叛了他的侄儿。
从项羽攻打函谷关之后,项伯就与刘邦纠缠不清了,甚至一度为保全刘邦而挺身而出。其一,项伯私下给刘邦报信;其二,项伯在得知项羽要杀刘邦而劝张良逃跑,而后又回到军中当了刘邦的说客,说得项羽答应不杀刘邦。其三,后来亚父范增让项庄舞剑欲刺杀刘邦时,项伯又从中三番阻挠以至于刺杀失败。
而项羽始终不问罪于项伯,从这里就能够看出项羽没有用人的谋略和眼光。
这也是致使张良、韩信对项羽失去信心的结果,这两位高人当初就看到了项羽在用人上的失误,成不了帝王霸业,所以才投靠新主刘邦。事实证明,刘邦的霸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位优秀的人才。可见除了敢于用人之外,能够留住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最终,也导致了项羽身边无一可用之人,反观刘邦,却把众多能人善士收入囊下。
残杀无辜,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而项羽尤其迷信武力,对自己不利之人,他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杀”。他灵魂深处的暴戾因子,注定他将失去民心,以致失败。
项羽在起义中多次采用的是屠城的方式。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杀的杀、埋的埋。进军咸阳时,他下令将20万已经投降了的秦军全部坑杀,打败秦国之后,又杀死了秦国已经投降了的第三世皇帝子婴,并且一把大火把阿旁宫给烧了。
试问,那么多无辜的秦国子民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惹来如此杀身之祸?如此得到的土地,得到的不过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建筑,人民如何去爱戴他,推举他?
人民需要和平,需要安居乐业。虽然项羽顺应了人民的愿,灭了秦国,但是却继承了秦君的残暴、以武力为尊的性格。对于已放下武器的士兵,作为搞政治的项羽不是想办法去安抚其人之心来壮大自己的队伍,而是为了莫须有的后患而全部击杀,这样的人,怎么会得民心?最终将自己推到了天怒人怨的不利境地。
项羽太不了解人民的力量, 丝毫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优柔寡断,政治幼稚
纵观项羽短暂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是英雄侠义害了他。项羽一生沽名钓誉,好图虚名,而刘邦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一致命弱点,收放有度,攻其软肋,使其麻痹大意,骄傲轻敌,最终自己取得了主动权,成了英才盖世的汉高祖。
对项羽杀掉刘邦最大的机会——鸿门宴,正是把项羽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鸿门宴上,项羽失去了杀刘邦的机会,将范增缜密的计划完全破坏,留下无限悔恨。
已经与劲敌刘邦血战过无数次的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不进谋士范曾的忠告,与狼为善,姑息养奸,在自己掌握着极大主动权的情况下放走刘邦,这可是兵家上的大忌,无怪乎范曾在用利剑击碎刘邦赠送的瓷器时大怒道:“竖子不足与谋!”
这话名义上是在骂刘邦,实际上是在指责项羽的优柔寡断,姑息养奸,让敌酋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项羽走错的这步棋让后世无限唏嘘。在政治谋略上,项羽是斗不过刘邦的,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要知己知彼,有勇有谋。
另外还有两次机会项羽可以将刘邦击杀,然而却次次都放虎归山。
一次是在项羽入关时,项羽率领40万大军,挟巨鹿之战胜利之威,兵进函谷关,却遭到刘邦兵团的阻击不准入关。如果此时项羽认识到秦朝的灭亡是刘邦、项羽相互关系的历史拐点,那么,项羽就有了一个消灭刘邦集团和最佳借口——不准入关。以项羽此时的军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刘邦集团。
另外一次是在汉元年八月,刘邦在接受项羽分封后回到汉中仅仅三个月,就出兵关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还坚守在废丘外,司马欣、董翳都投降刘邦。章邯坚守废丘,整整坚持了10个月。
章邯这10个月在等什么?他时时刻刻在等项羽。如果此时项羽出兵关中,与章邯里应外合,趁刘邦在关中立足未稳,至少可以将刘邦逐出关中,赶回汉中,甚至有可能一举消灭刘邦。但是,项羽此时仍然没有认请刘邦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敌手,却置刘邦于不顾,而出兵齐地,深陷齐地不可自拔,给刘邦以可乘之机,巩固了关中之地,举兵东进,占领彭城,引发了彭城之战。
加上范增为项羽谋划的鸿门宴,这三次机会,项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刘邦、项羽的历史都可以重写。
分封诸侯,逆流而行
刘邦最后怎么赢的呢?刘邦成为最后的赢家并不是因为击败了项羽,而是因为称帝,建立大一统的汉朝。项羽并不是被刘邦击败的,他是被自己亲手打造的“新春秋战国”体系所反噬。
将项羽和刘邦作对比,刘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主张集权制,应该是社会大势;项羽是腐朽生产力的代表,主张分封制,那是逆社会大势。
项羽在彭城分封十八诸侯诸侯,自称西楚霸王,霸王就跟春秋时期的霸主差不多,跟诸王地位同等。只是你拳头厉害,就让你当老大叫你做霸王,但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回到了春秋时代。这就暴露了项羽失败的最跟本原因“抵制新事物”,顺时代昌逆时代者亡,项羽想的是恢复诸侯国时代,逆了时代潮流,所以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分封十八诸侯,违背历史大势,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设计是天下大势,这是农业文明的必然。春秋战国打了几百年,难道项羽不知道吗?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然后那些想裂土封王的枭雄们谁也不愿意有一个随时可以置他们于死地的超级力量存在,于是干脆联合起来把他干掉再说。实际上,这些枭雄们最后也开始反噬刘邦,他们成为了新的具有强大离心力的诸侯。
但是,刘邦和项羽不同,他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他继承了秦国的大一统方针和郡县制,这使他得以集合全国之力来剪除那些反抗中央的力量,最终完成了国家实质上的统一。
大一统的基础政治框架——郡县制是明显比分封制先进的制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产物。相比分封制,郡县制可以支撑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避免国家趋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避免国家重新滑向无休无止的战乱深渊。
在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底层老百姓最盼望的是社会稳定,是和平,是轻徭薄赋,而这些,只有一个大一统的中央政权才有可能给予。汉朝土地税收从初期的十五分之一逐渐减到三十分之一,使得社会获得了相当长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并使整个国家走向新一个阶段的富强时代。
结语:
毫无疑问,项羽是个英雄,是个骁勇的将军,是个无畏的战士,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他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无法成为万人之上,凌立于天地的统治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是著名诗人李清照对这位铁骨铮铮,一身英勇西楚霸王的歌颂,诗中“思”是思念、怀念,然而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们更多的也是更为至重要的就是思考。
思考项羽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思考他作为一位领导者缺少了什么样的能力?思考他为什么最终一刀了却了自己的生命?
是“天要亡他”,而他从此再无逆天改命的勇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