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书的相遇,和人与人的相遇一样,也是讲究时间和机缘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买了很多年,却一直没能看下去,束之高阁。大概是因为书名的缘故,有成功学套路的嫌疑,这才受到冷落。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东方的文化讲究道,讲究神秘、深奥,需要读者反复读,细细品,慢慢悟;西方的思维恰恰相反,凡事总是要有术的,讲究简单、易懂、好用,最好一切都能步骤化、公式化。但,归根究底,表达方式再大相径庭,其中的深意还是一致的,正如世界运转的普遍规律、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人最基本的需要和感受都是一样的。再深奥的道最好要有简单的工具便于掌握,好用的工具也要有道的支撑才能奏效。
何为高效能?品德和性格当中,是长袖善舞的人际关系技巧重要,还是我们内在的本质、品行重要呢?产出和产能当中,是重视产出的金蛋,还是重视生产金蛋的鹅呢?柯维博士用生动的比例和自身的案例,深刻地说明了所谓效能就是内在的品德,是持续的资产或者能力。书中还提到了关系中银行账户储蓄亦是如此,一以贯之地提醒我们,所谓效能并非利用技巧、性格取得暂时的一些成果、成功,而是需要内在的积累、产能的培育,关系的品质。
何为习惯?通常我们会说七天养成一个习惯,或是更进一步的21天习惯养成法,但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过,习惯到底包括哪些要素。书中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习惯的形成,须知道做什么、为何做的理论,也要知道如何做的行动技巧,更要有想要做的的意愿,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常常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这里也能找到答案,仅仅知道了知识范畴,而没有行动的方案和决心,是难以改变习惯的。
何为成长?人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从依赖到个人的独立,从个人的独立到互赖,也就是从你到我,从我到我们的两个成长阶段。这个部分并不难理解,我们总是在最初物质、精神上对他人的依赖,慢慢地逐渐独立,从物质上能够满足自己、身体上照顾自己,精神上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这是个人领域中的成长,当然现实社会中,尚未能从“巨婴”状态独立出来的也比比皆是;当然,人是社会人,是关系中的人,必须能够在关系中彼此支持、彼此顾念,从而才能到达社会领域的成长。
个人领域中高效能的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意味着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我们的固定思维很难改变,犹如程序编码一样,自动化地遇到的事情做出反应,而没有意识到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永远都拥有的自由,选择的自由。积极主动意味着对人生要有负责的态度。看到“不得不”的背后,我们真实的需求,这点和非暴力沟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积极主动意味着把专注放到我们力所能及的影响圈,而非关注圈,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以终为始。我们常常喜欢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意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那最初的初衷和最初的原因到底又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这个“终”极目标呢?这个是终极目标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金钱、名利和成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呢?通过参加自己的葬礼,回顾自己这一生,希望在盖棺定论时得到评价,这才是你真正的渴望,你渴望成为的人。当这些愿景清晰而明确之时,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以真正的原则作为生活的中心,作为行动的指引,抉择时的衡量标准。要事第一。这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时代,科技让我们越来越快,让我们越来越忙,角色的平衡、时间的把控、事务的安排,使得时间管理成为每个人的问题。柯维用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把所有事情进行了归并,使人豁然开朗。我们要么忙于应付,被时间追赶着,要么无所事事,浪费着时间,过着没有方向和重点的生活。坚持要事第一,把重点放在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上,与其说是时间管理不如说是个人管理,在使命和原则的指引下,靠自制力掌握重点,平衡生活角色。
公众领域中高效能的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三个习惯一脉相承,和PET当中的倾听、我信息、第三法出奇的一致。首先说知彼解己,把这个习惯放到第一位,因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也最难做到的就是这一点。真正的倾听和移情,是没有压力的,因为没有关注到自己如何去回答、如何去思考,因为整个过程都是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是无我的。双赢思维,把人生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相信资源的宽广,他人的成功不代表你的失败,相信人与之间在需求层次的契合和统一。统合综效,允许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创新地开拓思维,凡事总是有三个以上解决办法,而必然有一个是能够满足彼此,能够带来1+1=N的效果。
贯穿始终的高效能的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人生最值得投资的永远是自己,自我提升和完善就需要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层面平衡地进行更新,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实现四个方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
我们曾那么渴望成功,却又担心与幸福擦肩而过。七个习惯的养成将共同缔造最美好、最甘甜的人生果实,实现由内而外的成长,那么,你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