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本书《只过必要生活》。
作者匠久,一位日本男性独立作家,曾是IT从业者。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除了倡导减法生活理念之外,也给出了他自己的诸多实操经验。书中也有一些不太认同的地方,一些是因为文化,性别差异,另外一些是感觉很难践行,比如作者倡导属于自己的物品要控制在一个大号旅行箱之内,这一条,我估计很多女同胞会瞪大眼睛质问:那还要衣柜做什么!重新梳理了一下这本书的结构,挑选一些有感触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要过“必要生活”?
作者提出,必要生活就是“多一样累赘,少一样又不够”的状态,制定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将生活精简至必要的状态。
这个范围听起来还是非常玄学的,但细想一下确实又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范畴,就像有的妹妹觉得三支口红足够,有的可能必须要集齐所有色系才满足。所以,这个“必要”的标准更多以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努力的目标。
以我自己的感受来,如果觉得某一样东西带给我整理的负担和累赘感,从我掌控物品的状态变成我被物品掌控,这就必须要做减法了。我恋旧,很多旧物舍不得清理。喜欢留存各种电影演出票根,一些喜欢的或者有意义的衣物,各个时期用过的收藏的书等等。总觉得这些物品不仅仅是物品,他们记录了那时那刻的心情和生活,如果把它们扔掉了,连过往也一并清除了。
但是每次搬家或者换季大整理,这些东西会花掉大把时间,自己坐在这些物件当中,有种窒息感,特别是衣物。更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愧疚感,明明有可以穿的,为什么我又买了新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那些收藏的衣服,你第二年还是不会穿,那些留存的物品,他们依然一年又一年尘封在箱子里,意义在哪里?
对此纠结,作者的方法是:物品拍照,东西统统扔掉。把照片做成电脑屏保,经常看到便可以常常怀念。
用大脑和记忆去收藏,而不是囤占物质空间,我准备试试。
工作范畴的必要
办公桌面很乱,常常找不到东西,或者常常忘记带某样东西回家?作者的解决方案是,把所有的办公物品都装在一个背包里,背着去上班,下班时清空桌面,再把所有东西背回家。
看看他的背包清单
看起来很沉对吗?地铁可能都挤不上去。
但是作者说了,便利和清晰胜过寻找物品浪费的精力。因为所有的办公物品都在包里,不管你去了哪个工作环境,不用有任何担心,随时可以开干,走的时候,桌面清理干净,东西自然都在包里。表示认同。甚至对于笔的数量,他都限定在两支,一支圆珠笔一支钢笔。选择你最顺手的一支,用它就够了,再多,就是选择和收纳成本的浪费。
日常生活的必要
这个部分,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很打动我:对于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物品,我常常在思考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抱着这一朴素的想法,我不断调整生活必需品的规则。
作者家的卫生间和宾馆一样的标准,不是每日要用到一次的物品统统收纳到柜子里;不用浴巾,多备两条日常毛巾;没有拖鞋,卫生间地板和房间地板一样每天擦干净即可。
日常鞋子只有三双:一双凉鞋,一双皮鞋,一双运动鞋。衣服准备五,六件衬衣,裤子三条,内衣三套,外套薄厚各一件,强制轮换。家里没有洗衣机,没有电饭锅。小衣物手洗,大件衣物送去家附近的投币式洗衣机,做米饭用砂锅。
最后这两条表示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国情,首先没有公共投币洗衣机,就算有,我估计很多人也无法接受,其次做米饭这事儿,电饭锅省时省力它不香吗?
比较认同是一条是:杜绝批量采购,尤其是食品。买一送一之类的,要不然放过期,要不然让家人摄入过多的卡路里。
只有购买必需品才称得上划算,否则都是浪费。
信息必要
这一部分,主要说日常手机,邮箱以及社交软件。
对于手机,各种app,一定要节制,不常用的可以先卸载,需要时候再下载,减少手机内存侵占。
邮箱收件箱,保持零状态,收到邮件及时处理,然后分类放入相关文件夹,不要堆积。
对于社交软件,不需要就不用安装,按照自己的生活意愿和习惯去使用。
人们完全没有必要紧追技术的进步,不会使用新的技术,只不过因为那项技术不是你的必需品。
兴趣爱好必要
对于兴趣爱好部分,看作者的文字和态度也是有些纠结的,毕竟人人都有软肋。
有些人喜欢车子,把车里装饰到极尽奢华,塞满物品,有人喜欢收藏CD,存了好几箱子,有人喜欢收藏各种包包等等。
但是这所有你保留的东西,都会牵扯到一个打理成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作者提出,可以尝试用租借的方式代替收藏。
两个指标可参考:平时不怎么用但是价格贵的东西,平时不怎么用但是占地方的东西。
我觉得蛮有道理,当然如果你家有大house有菲佣,那这些自然无需考虑了。
总结
总得来说,读完这本书,你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 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
2. 家里是否还有可改善的可能性?
这个日常整理工作曲线图很象形:
屋里随着时间会慢慢变乱,心情随之糟糕,然后彻底大清理。但是在彻底清理之前和之后,都会有较长时间的烦躁期。但是如果日常随手整理,屋子不会变太乱,人也不会进入烦躁期。
这个我深有感触,房间做一次大清理,需要整整一天,会清理掉几大袋子出去,都是日常随手保留的说明书啊,塑料瓶啊,孩子玩具赠品之类的,累瘫。但是如果日常每天随手清理出去,房间一直能保持一个舒适整洁的状况,人也不会轻易抓狂。
要做到这种状态需要三点:
东西要少;了解自己的必要状态,目标明确;能立即发现多余的东西。
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我们对待周围的物品,无论多有钱,有多大的地方,还是应该只保留自己的最优选择。因为如果选择了更多,你花费在最优选择上的精力和时间就会变少,维护程度也就下降了。这个最优并不是说最贵,而是你最喜欢。
以上就是关于这本书的分享。
精减非必要物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你更想关注的事物上,这样你会发现你对生活的掌控程度更高了。
只过必要生活,一起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