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crealling
在对传统教育的唾弃声中,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何为个性化?顾名思义是根据个人的性格来对其进行教育。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在课堂上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学习,老师使用的是笼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孩子的天性得到舒展,不能让孩子更好的吸收知识,所以课外的个性化教育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谈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说我仅仅干了三天的工作——某教育机构负责个性化教育的教务。这些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宣称的个性化教育实质上就是一对一的补课而已,但是价格昂贵,加之父母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客户还是很容易入坑的。但是,黑幕只有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懂,接下来进入琐碎的说故事时间!
作为教务,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安排一对一补课的时间以及老师,所以我们要事先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要求。请注意,本质上我们了解的不是学生的想法,而是家长的,瞧瞧这多讽刺。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询问的问题包括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的学习成绩、合适的上课时间以及其他要求,在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中,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家长的回答大部分都倾向于“我们家孩子既内向也外向……”,电话这头的我每次听到这样的回答,内心字幕显示“我靠,您这和不回答有差吗?!”是的,这和不回答没有区别,但是这样的回答隐射出来的是家长对孩子的不了解,并且在信息表中家长联系方式几乎清一色是母亲的,父亲的教育缺失也着实让人汗颜。
在与家长的沟通当中很少有家长会提出其他要求,无独有偶被我遇见了,一个家长在电话交流时嘱咐“我不要那种刚大学毕业的老师哦!”,当时我还在想着这位家长想必一定是被那种刚大学毕业的私教老师坑害过吧,于是我特意记录下来了这个家长的特别要求,因为可以理解,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被资历丰厚的老师教授,那么问题又来了,他们是出于怎样的心理认为在这种大型教育机构中会有资历丰厚的老师呢?有名气有实力有经验的老师都自立门户去了吧!
后续的安排老师工作其实不难,但是遇到上述这位家长的要求我还是很犯难,于是我请教了主管安排哪位老师,因为手上获取的老师咨询都是一些和我一样,刚毕业的师范或者非师范专业的老师。主管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地挑选了一位在学生家长要求的时间段有空的大学毕业生老师给我,我强调了不止一遍家长的要求,而他的说法是“家长问到老师情况你就说这个老师认真负责,耐心幽默,经过专业系统培训,请她放心”,听完这样的要求我一脸懵逼,最后那通电话实在是打不出去开不了口,还是麻烦同事帮了忙。
这就是现代社会所谓的个性化教育,无非是打着这样一个人性化幌子的一对一课外补课。更有胜者,几乎放弃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全身心投入这样的课外辅导之中,作为过来人、旁观者,深知这样的害处,其中的道理就如同吃饭和吃甜品,饭是主食,营养所在,而甜品非必要,只是为了混混嘴,小吃怡情,多吃犯腻。在这样一种个性化教育中,教育机构一味只求经济效益,对家长进行高收费的同时压榨刚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收入巨款工资微薄是常态;而家长也甘心任他们宰割,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将假期的每一天都用补课来填满,有些孩子成绩好到接近满分水平,但家长的补课强度丝毫不逊于基础略差的学生,这也不禁让我感叹,祖国的花朵就是这样被摧残成了老坛酸菜吧!
个性化教育出现的初衷本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大环境,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接受新知识,并在实践与互动中提高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打开传统教育框架的同时激发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让孩子的现在多一些快乐,未来多一些可能。遗憾的是,在家长的浮躁心态下,在教育机构的迷雾之下,个性化教育变了味,成了坑害孩子、家长、社会的病毒。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适应能力遭到了迫害。个性化教育本应该是在课堂里进行的,通过老师创新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模式下“我讲你听”的上课方式,调换老师学生的角色,培养学生主动接触新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课堂的环境之中,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相互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你争我抢”的讨论之中,学生的多元价值观能够得到充实,学会倾听学会包容,远比获得一个好成绩更难能可贵。而课外所谓的个性化教育,不仅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更可怕的是催生了内心的懒惰性,只会让他们的学习更加被动,因为潜意识里他们会想着有人督促我学习的,有人辅导我的,那我就不用操心,也不用过多思考。如此,只会让原本熠熠生辉的个性落入俗套,丧失原本属于自己的独特标签。
对于家长而言,巨大的教育投资可能很难激起水花。在教育机构的花言巧语之中,家长几乎丧失了理性的跟风,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教育是一场马拉松,看一看一出线就发力冲刺的人,大多数还没到终点就已经倒下了。教育的关键在于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兴趣,为未来做更长远的打算,而并非停留在某一个分数的考量之上。中国的教育,用分数去量化学生的能力本来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只能将孩子培养成为道德修养良好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是需要靠学生的感悟和家长的引导的。如果家长一味将教育责任推给学校,交给教育机构,父母与子女的距离必将越走越远,孩子的未来势必缺少一抹发自内心的笑容,童年与青春留给他们的记忆将不再那么美好,甚至成为不愿想起的往事。
对于社会而言,良性的教育氛围是需要营造的。教育改革的步伐没有停下,这是值得欣慰的,可是在一些提倡的减压减负教育理念下,学生学习量依旧与日俱增,学校钻着制度的空子用尽手段逼迫学生承担超出时间范围的任务,最后物极必反升学率反而更不理想。时常挂在嘴边的“快乐教育”似乎还未看见一丝苗头,就被各种花样套路掐灭了希望,虽然说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可是如今的学生正经历着“我们的青春是不快乐的”的雾霾。教育制度的改革很难说改到让人满意的地步,至少是不能让每个人心满意足,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努力。作为学生,学会在制度的框架下保护好自己的个性所在,懂得在对的地点对的时间展现自我的个性风采;作为家长,多多聆听孩子的困扰与想法,引导他们看清事实的变化,坚定奋斗的目标,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我辞掉了这份工作,因为它与我以诚相待的处事原则相左,这也是我的个性所在。即便我知道会被人嘲笑我的不坚持,但是触碰到我人生底线,还伴随着浪费我时间与生命的工作,那份带血的工资,我不要。我有朋友仍然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也很无奈,尤其是在面对黑幕层出不穷的工作当中,忏悔成了每天必经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