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我加入了一个全国性的公益读书组织--班班有读,和全国优秀的、爱阅读的老师一起开始暑期共读,计划用半年时间完成《如何阅读一本书》、《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等十本书目的共读。
我们从2020年7月1日开始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它是本期共读的第一本书,是由美国的莫提斯·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中国的郝明义和朱衣翻译过来的。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我经常浏览的田俊国老师的公众号上,田老师说:自己十年前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从书中学到了阅读的方法,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了一倍多,阅读效率也大大提升。十年后,再次重读,对自己的阅读依然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参加工作之后的真正阅读是从2019年7月开始的,特别是读到专业理论书籍时。虽然读得很慢,甚至是啃读,但仍然感觉消化不了。所以,我很期待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能从书中找到提升自己读书能力的方法。
这本书翻译者郝明义老师怀着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去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他说:最后满足的不只是他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的重新认知。当他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一是羞耻。因为自己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在自己44岁时才读到这本书,他感叹到:如果我在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二是:何其有幸。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他说"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社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深远影响我的未来。"也期待像郝老师说的那样,这本书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读书初体验
我先书通读一遍,读目录,明确本书的架构,又接着很艰难地读完了四个篇章,犹如囫囵吞枣一般。了解了本书共有四个篇章,分别是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
这本书真就区同它的书名一样,告诉我们是如何读书的,交给我们阅读不同体裁读物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书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本书详细讲得是阅读的第三、第四层次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当合上书时,很多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本书的最后的附录部分,分别选取了四个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检验题,以对自己读书的效果进行测试,感觉不知道如何应用,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处,更理解不了作者的意图。
任务驱动读书
我们此次共读要15天内完成本书的阅读,所以,在初读的基础上开始第二遍地细读,是在任务驱动下的,我收获很大。
这次读书,要完成三次打卡任务,分别是:1.回答书中43页的四个问题。2.在班级中开展为期三天的"速度训练"(38页),记录你的收获。(语文、英语)3.从第三、四篇章中选取你感兴趣的一个章节,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架构。
书中43页的问题是:如何让自我称为主动的阅读者?1.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2.这本书哪些地方有道理,哪些地方没道理?3.这本书的细部在说些什么?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结合对这本书的理解,写下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完成《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次打卡作业,内容如下: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我还没有全部细读完此书,所以,只能粗略地谈一下,从目录和看过的前二章来说说我的看法。
就像她的书名一样,本书在谈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将架构列成提纲,交给读者的是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巧。作者告诉我们阅读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而且这四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本书重点讲述的是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教会我们判断作者的意图,评价一本书和对作者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详细讲述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期待我们在阅读中最终能够达到阅读的最终目标。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把作者的主要观点、声明与论点组合,就成了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作者认为这本书是应运时代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其实这也是阅读的艺术问题,阅读的层次和阅读的方法,将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程度的阅读指导,特别是是本书重新出版后,对于不同的文体方法也会不同。具体来说: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如何阅读想象文学,如何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如何阅读哲学书,如何阅读社会科学书,分类如此详细,读了此书,对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上,会有清楚地了解,实践中更有指导性。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就我所读完的内容来看,我还是觉得本书很有道理的,我们知道了阅读的层次后,我们判断了一本书的阅读价值,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书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的。
比如第二章中如何让一本书属于你自己时,作者认为: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的话,使书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而且这种写绝不是对对原文的摘抄,而是要想办法把作者的观点转换成你自己的语言书写下来。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读完这本书不仅仅在于你获得了资讯,最重要的是这些资讯给了你什么启发,你有没有获得更多的启示,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从一本书里学到技巧能战胜自己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进而提升自我的艺术。
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读书技巧,方法等,这才是真正的从书中读出了自己。也算真正找到了这本书和你自己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连接,书和自己之间的连接。
第二次打卡作业:速读训练的收获有哪些呢?
其实,这种训练我在去年的时候就接触过,而且速读方法比这个还要丰富,还要有难度。这种速读训练,最容易看得见的,就是阅读速度的提高。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不论阅读量的大小,但是我觉得在最初训练时,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完成孩子多侧重提高阅读速度呢,反而忽视了阅读的质量。
当然经过反复的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应该能够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更大的改善和提高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理解题是每次失分率是作文外最高的题了,孩子读一篇文章就用这种办法让他明白自己在读什么,在学习什么?能否找到一篇文和自己的关系呢?这个还是有些难度的。
实践新收获
人不管你从事什么,决定你能否成功和幸福的,不是能力,而是心力。
一个人的心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我就想着如何让学生在读书,也有自己的思考呢?我就把这四个问题简单整理,觉得它还适用于一篇文章。于是,带着疑惑,我给四年级学生上了一堂课。
我先出示这四个问题并做了解释,结合的课例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是以前较长的文章,课文训练重点在如何拟出小标题,长文如何做到短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选取了雨来被日本鬼子拷打的那个细节。我觉得先找一个小的切入点,然后再到全篇文章。我问了四个问题,这几段文字讲了什么主要内容?这个情节的细部在讲些什么,怎么讲的?你觉得12岁孩子小雨来的坚持有什么意义吗?这个故事和你有什么关系?
其实,对这四个问题学生能不能答出来,答的层次如何,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本以为这四个题有些难度,于是就从第二个问题切入。没想到学生,很感兴趣,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并且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还开始了讨论,我就顺势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们觉得12岁小雨来的坚持有意义吗?大部分学生肯定雨来的坚持,但是有八个学生也有不同意见。他们觉得赤手空拳的小雨来可以更灵活一些,不然在强大的、拿着武器的多个日本鬼子面前,强弱对比如此明显,雨来硬撑也只有吃亏的份。我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我问:那雨来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你觉得他能说出李大叔的躲藏位置吗?
我看到了这几个学生的犹豫,出于孩子的同理心,他们不想雨来受到伤害,但是也实在想不出更好地办法。
其实有没有好办法真的没有关系,学生已经思考了,已经进去了故事,和雨来产生了共情。此时此刻,这篇文章已经和你产生了关系了。
这堂课的最后我再次强调这四个问题,加深学生印象。结束后,我觉得这堂课孩子们收获很大,对这四个问题有了新的认知。
我和这本书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未来的课堂上我还会反复使用这四个问题。久而久之,让学生拥有这样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故事在延续,我们的梦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