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时兴起 一时兴起聚聚 11月23日
文/一时兴起
历史这条河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平静流淌,只是流动,很少奔腾。然而,一旦奔腾起来,注定会令人热血沸腾。所以那些雄主迭出的战乱年代,从来都是历史爱好者的盛宴。
春秋时期诞生了很多思想家,儒家在当时还是一个弱小流派,后世因其驯化效果优秀而日趋壮大,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精神层面上的底层操作系统。但儒家在当时还未成气候,甚至稍显迂腐。当时正值乱世,只有霸主级别的强者才能杀出一条血路,那是霸者的时代,太强调仁慈是没有活路的。
春秋时期最初的两位霸主历来为人所称道,巧合的是他们的命运也非常相似:都不是指定继承人,都经历过逃亡,并且在外流亡多年,辗转多年后才当上国君。
这两个人就是公子小白和公子重耳,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两人都很厉害又年代接近,所以并称齐桓晋文。
前几篇写战国四公子,提到了很多细节,读者反馈难读。以后的文章以印象流写,不求甚解,只观大略;
1、
齐国的君位,本来跟小白毫无关系。他既不是太子,也不受宠。太子是他哥哥(诸儿),受宠的是他一个堂兄(公孙无知)。
小白的爸爸是齐僖公,理性分析,齐僖公去世之后,君位很难轮到小白,毕竟有两个顺位比他高的人选。
齐僖公去世后,果然太子继位,也就是小白哥哥,史称齐襄公。齐襄公荒淫无道,做的事情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的那种。齐襄公的妹妹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后来鲁桓公一家去齐国,齐襄公趁机与妹妹私通,正巧被鲁桓公撞见。这一撞见不要紧,齐襄公羞愤难当派人杀了鲁桓公。
齐襄公行事,由此可见一斑。并且齐襄公杀伐不当,经常欺侮大臣。
有个这样的国君,齐国政坛非常不稳,民心也不稳。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众大臣暗藏鬼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怕吃他哥的不明AOE,为了保命分别逃到了其他国家。虽说是逃亡,但都带了一批能人,公子纠带着管仲、召忽,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逃到莒国。
之后就是等,纯等,只有等,仅此而已。
齐襄公浪了十二年,终于被大臣所杀,弑君的大臣中,就有那个受宠的堂兄(公孙无知)。国君继位的原则有很多,而这次遵循的是丛林法则:谁杀的,谁顶上!于是公孙无知当上了齐国国君。
公孙无知作死的手段也是十分高超,第二年就把自己作死了:一个被公孙无知欺侮的大臣,以公孙无知的方式弄死了公孙无知。
2、
本来毫无机会的公子纠、公子小白,就这么等来了属于他们的机会。但是国君只能有一个,你当我就不能当,我当你就不能当。并且其中一个当上了,留着另一个也是个威胁。所以纠和小白的竞争,不会点到为止,而是生死角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公子纠在鲁国,鲁国实力较强,资助了公子纠一些军事力量,所以此时公子纠的实力相较于小白,要略胜一筹。
公子纠和管仲带兵拦在小白回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小白应声而倒,口吐鲜血。纠和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心中大喜,回去好好庆祝了一番。
谁料小白是个戏精,其实他根本没受伤,吐血而亡不过是在演戏。小白运气真好,那一箭射中的是衣带,人并未受伤。但那时小白戏瘾犯了,他灵机一动咬破舌头、吐血装死,演技爆表,蒙混过关的同时还麻痹了敌人。
小白趁此机会,连夜藏进马车,抄小路一路狂奔回齐国。齐国正好有支持他的大臣,他一到齐国就被立为齐国国君,正式接管比赛,是为齐桓公。
公子纠这边,既然已经杀死了小白,他自然就不急了。有名言道:我不急啊。回去的时候也想风风光光的,于是花了六天打造至臻排场。等他到了齐国,迎接他的不是君位,而是齐桓公的军队。齐国的实力强过鲁国,这一战把护送纠的车队打的落花流水。(此时,真的很想求一下公子纠的心理阴影面积)
鲁国的实力本来就不敌齐国,齐桓公继位后,自然能把鲁国按在地上锤。把鲁国打趴下之后,齐桓公对鲁国提了两个要求,第一: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杀,你鲁国把他解决掉;第二:管仲、召忽是我仇人,我得把他们剁了才甘心,赶快把他们送过来。鲁国打不过、又躲不了,没法,只得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装进囚车,运到齐国,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惊喜。
惊喜何来?就是,本来齐桓公杀定管仲了的:你一箭差点要我命,现在是时候报仇了!这时候鲍叔牙站了出来,他对齐桓公说:管仲这个人水平很高。如果你只是想管好齐国,我和高傒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想成就王图霸业,非管仲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大。我们不能失去这样的人才。
桓公从其言,所以才会对鲁国喊话“我要亲自杀管仲,把他运过来”。表面上说要剁了管仲,实际上是要重用他。管仲也听到了消息,所以才敢去齐国。
齐桓公一见管仲,就重赏之,并任命为大夫,让他掌管齐国政务。这是齐桓公开启属于他的时代的第一年。从这一年起,齐桓公将开始他长达42年的统治。这四十年中,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如此这般的丰功伟绩,历来为后世所称道,效仿者甚多。
3、
齐桓公在励精图治上肯定没少下功夫,但他更令人称道的是在外交上,即: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那时周天子的实力越来越弱,各个诸侯国却越来越强,逐渐开始无视周天子;中原各个诸侯国也饱受戎狄部落的侵扰之苦。齐桓公抓住这个时机,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这是齐桓公依靠敏锐的嗅觉找到的一个正义制高点。
九合诸侯,指的是九次由齐桓公组织的与其他诸侯国的会盟。会盟一般有多个国家参加,旨在约定一些大事,解决诸侯国之间的问题。
当时,虽然齐国开始变强,但是其他诸侯国也不弱,大家都是一方之主,凭什么你说会盟就会盟?凭什么你要开会我就得来?有这种心思的很多,所以初期会盟总是问题重重,进展的并不顺利。
会盟立约后又背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次宋国背约了,齐桓公想去揍宋国,又担心鲁国在背后搞事,于是先打鲁国,鲁国战败,就割地求和。齐桓公说:可以是可以,但是先得会盟。结果在会盟的时候,鲁国大将曹沫劫持了齐桓公,要求归还之前侵占的鲁国地盘,齐桓公只得应允。回去后齐桓公越想越气,想赖账:杀掉曹沫,不还地。管仲说:不可逞一时之快,如果失信,民心就不站在我们这边了,不能这么干!最后齐桓公还是归还了三次战役侵吞的鲁国领地。各诸侯国一看齐国这么讲信誉,渐渐的都开始依附于齐国了。
又过了几年,齐国慢慢成为其他诸侯国认可的霸主,诸侯国之间出现了矛盾也会找齐桓公去调和。此后的会盟也立了盟主之位,齐桓公以盟主的身份定下五条公约,在一定程度上代周天子发号施令,俨然有了号令天下之势。
齐桓公和管仲也真是好手段,既尊了周王室,自己也扬眉吐气,还没有太挤压其他诸侯国的空间,可谓多赢。这丰功伟绩也一直被后世眼馋,近千年后的孙权就对鲁肃说过,想效仿桓文故事。
我看了一遍参加会盟的诸侯名单,发现基本都是小国,叫不上名字的好多,面积超大的楚国参加过一次(那次是针对楚国的,楚不得不参加),有一次晋献公(晋文公爸爸)打算参加,被周朝的人阻止,晋献公自己对会盟这事也不感兴趣,走了一半又掉头回去了。总的来说,会盟的都是一些面积较小的国家,所以我感觉说号令天下其实有点过了,但齐国边境上的事齐国说了算是肯定的。
还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单拎出来说一下。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危,向齐求救,齐桓公带兵打走了山戎,燕国国君非常感激,齐桓公回去的时候,燕国国君送了很远,都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把燕国国君走过的地方,都划给了燕国。
4、
管仲至死得齐桓公信重。管仲在的时候,管仲说用谁就用谁;管仲说不能用的,就算齐桓公再喜欢都不用,甚至还要发配走。桓公信任管仲,也信任管仲对人的判断。
但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发昏,用了管仲不让用的三个人,最后这三人专权,齐国政坛乱成一锅粥。
齐桓公病了,儿子们各立党羽,相互攻伐,都想继承君位。专权的三人和后宫联手把齐桓公幽禁起来,不准其他人进入,不给吃的。齐桓公被关在宫墙之内,活活饿死。
齐桓公的儿子们在决出胜负之前,都没空管他,导致齐桓公饿死之后,尸体就挺在那儿没人收,足足过了67天后才来人给收了,尸虫都已经漂洋过海爬到窗户上去了。
一代雄主,如此死法,着实有点惨。但他并不孤单,不久之后会有一个人跟他相同死法:也是被围,活活饿死,那人是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