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熟练掌握“社会化”的概念并与自身结合理解重要的社会化类型;(2)认真思考并回答“如果丈夫在婆婆面前穿着暴露,妻子该怎么做?是视而不见?还是严肃制止?”(3)谈谈您对“女强人是拼命干出来的,好女人是被社会和男人呵护出来的,优秀的妻子和母亲都是从对自己不该做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绝不越俎代庖起步的”的理解,支持与反对,请说明理由!
一、社会化
(一)社会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7》P110)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二)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
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有一种说法是初中生、高中生出国读书,往往会留在那个国家,而大学毕业出国读研、读博,则回国的占大多数。初中、高中价值观没有完成形成的时候,去一个和母语完全不同的国家读书,个体在语言熟练的同时完成了对另一种文化的社会化。
2、性别角色社会化
(1)性,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3)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按照不同的要求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三)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四)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1)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2)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从生下来,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25年。总的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有变长的趋势。正是这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他们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学习道德规范,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树立人生理想。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有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组成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成为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的神经网络不仅使人能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使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没有人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有些儿童脑瘫或智力落后,他们的社会化就很困难。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一)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三)大众传播媒介。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与日俱增。(四)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参照群体的作用机制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比如,儿童的社会化就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很大,同伴群体实际是就是向他们提供态度和行为标准的参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