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因为学校整合的原因,我和近30位同事从村里的学校来到了镇上的学校,工作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真的,刚来的那几年,我还真不习惯在镇上的生活呢,又过了快六年了,才慢慢的适应了。
来到镇上,最大的变化就要数赶早市了。
我原来工作的地方,是一个交通特别发达的大村子,四通八达的乡道通向附近的很多村庄和乡镇,旁边就是320国道,每天早上,都有来自周边的村民们来赶早市买菜和买农药化肥和日用品,来赶集的不仅是附近村子的,还有其他两个乡镇的,每天早上都是车来人往的,热闹极了。
这个早市设在村中央的一条路的中央,主体有两块,一块是卖肉和买鱼的,有摆货物的台子,另一块主要是卖菜的,货物就摆在地面上,这块地上摆的小菜都是附近村民们自己种的。
也有铺面,是这个村的村公所出资建的,有一溜小平房,有买农药的,化肥的,有理发的,补衣服的等等,在一户民居的一楼,还有一家稍有规模的超市和药店呢。
总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这个村里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幼儿园,每天都要来这和早市上买菜、肉和生活用品。
我在哪儿工作了15年,也觉得生活十分的方便,需要买菜或者零食,骑车两分钟,走路不超过10分钟也就到了。
关键是我们是菜市场的常客,时间长了,也和早市上的商户们也熟悉了,成了他们的熟客了。
比如说买肉的摊主,知道了我们买的频繁,但买的数量少,所以下刀割肉的时候就会谨慎的多,也不会因为我们买的少而埋怨,要知道,一般村民去买,都会两斤三斤的买,而我们多数时候都不超过半斤。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女儿9个月的时候发高烧,我急的不知如何是好,在去公路搭车到县医院的时候,遇到了我常买肉的那家摊主母女也到县城,她们一直陪我去到县医院,帮忙挂号,帮忙找医生,一直看到女儿得到医生的诊治和照顾之后才放心离开医院去办自己的事。
那家买凉粉的大姐,见女儿爱吃凉粉,只要我带着女儿买菜经过,不管买不买,先递给女儿一块煎得喷香的凉粉给她吃。
还有卖鱼的大嫂,听我说女儿因为被鱼刺卡过就不敢吃鱼了,就热心的提议帮我把鱼肉片成片。后来,不管她的生意忙不忙,只要我去买鱼,她都会帮我挑好鱼并片好片。
诸如此类的事,有很多的,我们在赶早市这平凡的日常行为中,不再是简单的购物,而多了一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暖。
2018年的秋季,我们离开了原来的学校,集体搬到了现在的学校,学校在镇上,有医院、邮局、饭店、超市等,生活比原来方便了很多,原来的学校现在变成了小学,再也没有回到生活了15年的地方,偶尔路过,也是在周末,都是铁将军锁门;早市街再也没有去过。
回家那天,我去买菜,遇到了那个原籍是宾川的女摊主,她的菜摊子已经搬到镇上农贸市场里了。
我问起她还在那个早市摆摊吗?
她告诉我,不去那卖了,自从中学搬走后,生意清淡太多了,还有这几年农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起来,村子里的人少了,购买力降低了,生意也不行了。
那位卖凉粉的大姐,她也在农贸市场租了一个铺面,仍然做老本行,我仍然喜欢找她买凉粉,只是她在镇上的凉粉摊要到街天才摆,平时到原来的早市照顾生意,她不在时,请亲戚帮她看摊。我偶尔带女儿去买凉粉的时候,她都要感概一番,说喜欢吃凉粉的女儿一下子就成了大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