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在京城的活动据点儿已经由海淀转移到了朝阳。如果说生活上有什么巨大变化,那可能就是彻底结束了学生生涯,然后跌跌撞撞地完成了向社会一份子的转型。
我自己一直有个怪异的“二次断奶理论”,就是针对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所鼓捣出来的。你离开了十几年有迹可循的规律生活,然后开始自主选择和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这个阶段,既对过去有着温情脉脉的回忆和挣扎,却也渐渐明白是不可能回去了。当你连滚带爬地扛过这段时间以后,终于发现,前面的风景其实不错。更重要的是,会有许多的选择,以及无限的可能性。这就象婴儿时期的断奶,慢慢离开母乳,起初总是不太情愿,也很不习惯,但当你真正领略了世界上其他可口的食物,并发现了其中妙处时,你便成长了。
这一年,我看球的习惯也略微有了些变化——喧嚣热闹的酒吧经历少了,陋室蜗居的安静时间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男人随着年龄增长,带来了心性的自然升华,但周遭的损友们此时往往会惊异地问到:“你丫最近是要攒钱买房子么?”
买你妹啊!那个年代的房价虽然还不像现在这么印象派,但以哥那微薄的收入,就算一年不泡吧,也省不出来给一个洗手间铺瓷砖的钱。当然,能不能买得起一个洗手间,这本身还是个巨大悬疑。
这一年的世界杯,在德国举办。场地设施、转播技术、赛场气氛和组织管理都无可挑剔,这与德国人严谨细致的作风密不可分。这次世界杯,有了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改由东道主上演揭幕战,而不再是卫冕冠军,这跟卫冕冠军不再直接获得晋级资格有关。毕竟,在残酷的外围赛,谁都是有可能被淘汰的,但东道主是一定会准时出现在赛场上的。毕竟,你总不能让人家只花钱看热闹吧?一张门票总该是有的。
精灵鼠小弟拉姆,以一记左路内切后的美丽弧线,为这届世界杯拉开了进球大幕,同时也向全球十几亿观众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德国队从首战哥斯达黎加开始,一路气势如虹,这与克林斯曼的改革息息相关,也是德国足球卧薪尝胆后的效应显现。在我印象中,球员时代的克林斯曼,是少有的那种在各大联赛都吃得开的球员,这至少说明了一点——他拥有极其强大的学习、适应和包容能力。退役后在美国的进修,又让他大量汲取了美国职业体育中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管理方法,在与传统欧洲足球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使德国国家队焕发了全新的面貌。与此同时,德国足球也一改以往“纯日耳曼”的理念,在青训体系中大量发掘和引进了来自东欧、非洲和土耳其等地的青年才俊,使德国足球在个人技术层面有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然,事物都具有一体两面性,你不可能尽善尽美,否则这个游戏,其他人还怎么玩?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在多元文化的稀释作用下,德国球员以往引以为傲的精神属性,有了明显下降,特别是面对逆风局面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坚韧强硬。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勒夫时代一度被屡屡应验,硬仗拿不下来,成为德国在杯赛中问鼎的极大阻碍。直到2014年,他们才真正融合出完美版本。
阿根廷此时已经拥有了初出茅庐的梅西,但他多数时间的工作还只是在场边看管饮水机。面对不可避免的转型,阿根廷此时的犹豫多过坚决,这也使他们最终在点球中惜败德国。那场大战中,卡恩和莱曼的惺惺相惜,以及助教为莱曼递上的点球攻略小纸条,成为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多年以后,负责那个科研项目的慕尼黑大学教授还在中国专门开课,讲授了他们项目组在世界范围内搜集球员罚点球习惯的数据,以及如何建模分析的过程,让人大开眼界。
由舍甫琴科统领的乌克兰,在那一年创造了不俗的战绩。人们说舍瓦很可惜,生在了没有太多强力队友的国家和年代,但我到不这么认为,特别是对于中立球迷而言,你尽力了,大家都会看在眼里。更何况,想想远在威尔士的吉格斯,还有什么是不能释怀的呢?
拥有魔幻四重奏的巴西,夺冠呼声十分高涨。大罗的身材此时已经明显发福,但还是一举打破了盖德·穆勒的世界杯总进球纪录,把数据刷新到了15球。一口龅牙的罗纳尔迪尼奥,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无所不能。但桑巴舞者们又一次在齐达内的法国面前迷失了,至于有人抱怨卡洛斯在防守定位球时系鞋带,我到宁愿相信那只是个巧合。
赛前,人们一直认为此时的齐达内已经日薄西山,以至于在同西班牙的比赛前,不少皇马的队友都开玩笑地说要为他举办告别赛。可谁也想不到,这届世界杯上的齐达内。突然如沐春风,脚步轻灵。当他反向扣过普约尔,一击洞穿卡西把守的球门时,人们才意识到那个君临天下的“齐祖”又回来了。
提到意大利,你不得不提黄健翔,以及那如雷贯耳的“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客观来说,那届世界杯是他解说生涯中的巅峰之作,谋篇布局、细节分析、球员点评和气氛渲染都做到了一个解说员的极致,堪称炉火纯青。至于那场比赛为什么会突然那样爆发,有人说是行前在三里屯唐会的DJ那里借鉴了灵感,也有人说是赛前看到了场上一些不和谐的事情令他愤慨。其实,大可不必纠结原因,重要的是那一刻创造了中国体育解说员的历史。以至于后来很多的彩铃和视频,都使用了那段原音。就个人而言,我反正是挺喜欢那段解说词的。
与意大利有关的,还有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英扎吉。当他在面对捷克门神切赫时,我相信那一瞬间,全世界的英扎吉球迷都会大喊一句,“不要传!自己打!”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另类射手,却阴差阳错地在世界杯上鲜有露面,也一直没有斩获,当临近国家队生涯末期时,一个准单刀的机会出现在眼前,尽管身侧明显有一个蓝色身影的队友在跟进,但此时此刻爱!谁!谁!怎么可能再去传球!我相信,全世界在这时候都会原谅这次小自私。果然,他不负众望,虚晃过掉切赫,打进了空门。在他张开双臂飞奔向场边庆祝时,岁月在这张英俊脸庞上刻画出的纹络是那么清晰,而一切的委屈和不如意似乎都烟消云散。黄健翔在画外音中说:“切赫还是太不了解英扎吉,一直在同时防守过人和传球,但这一刻,他怎么可能会传?无论旁边跟进的是谁。”
决赛,在法国与意大利间展开。一边是春风又度的齐达内,另一边是深受国内“电话门”袭扰的蓝衣军团。齐祖的勺子点球挥洒写意,而马特拉齐的头球也力压千钧,恰恰是这两个人,导演了这场决赛几乎90%的内容。随着加时赛的演进,法国一浪又一浪的攻势,明显占据了比赛的主动权,而意大利则风雨飘摇,随时有功亏一篑的风险。很难想象,齐祖在这时候仍能用不太擅长的头球,击中意大利的横梁。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法国二度封王的方向延续,但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齐达内马和特拉齐在语言冲突后,前者回身使出一记头槌碎胸,而后者也顺水推舟地应声倒地。刺眼的红牌终究没有逃过,齐祖转身退场,背影与场边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一幕,永远地留在了世人脑海。
最终,“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格罗索延续了自己的神奇,稳稳地将点球罚入,为亚平宁第四度登顶的庆典王冠,镶嵌上了最后一块宝石。意大利似乎惯于出现这样的神人,82年的罗西,90年的斯基拉奇,以及被众多伟大左后卫“灵魂附体”的格罗索,他们往往此前籍籍无名,此后也普普通通,但就是在某一届世界杯上如有神助一般。江湖传言,格罗索是里皮大名单里最后一名确定的球员,里皮还专门为此咨询了占星师,而格罗索也没有让他失望,帮助他成就了一番霸业。当然,这事儿同样是无从考证,仅供笑谈。
那时候的金球奖评选还没有改革,仍是跟人们口中的“硬指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卡纳瓦罗很罕见地以后卫之身荣膺金球,更象是FIFA为意大利颁发了一个集体奖。就成绩而言,那时的意大利再次站上了世界之巅。但就大环境来说,国内经济的渐显颓势和“电话门”的沉重打击,已经将意大利足球推入了一条险峻的下行通道,漫长的寒冬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