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村里凡是上过大学的,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过年回家都很安静;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表现的很热情!
年夜饭的圆桌上,两个世界正在割裂。大学生们低头扒饭,手机屏幕在红灯笼下泛着冷光:打工归来的发小们却端着酒盅满屋转悠,把陈年糗事说得满屋哄笑。
这幕几极具魔幻主义色彩,现实主义的春节图景,正在中国无数村庄悄然上演。
教育这架社会阶梯在向上输送知识精英的同时,也在故乡的土地上划出深邃的裂痕和隐性的鸿沟。文明正在成为知识分子的枷锁吗?
当演讲竞赛时侃侃而谈的大学生,面对大姑”读这么多书有啥用”的质问却瞬间失语;当论文答辩时滔滔不绝的硕士生,面对二婶儿“怎么学越上话越少,书越读人越呆”的轻声吐槽时惊慌到即生气而又无力反驳;当能在学术论坛舌战群儒的博士生,被三叔公“每月挣多少钱?”“读博有啥用,我就不建议读博的关切时,措不及防,心理防线瞬间崩溃....
一个个既真实而痛苦的对话,一个个无能为力的瞬间,让无数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文化身份的撕裂,和精神的质疑失语。
心里知道,他们既无法完全认同城市白领的消费主义,而我们又难以回归乡村的宗族伦理。
当中存在着两种认知和主导系统的对抗,一个是以大学生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构建的认知体系,一个是以家乡当地人和返乡务工人员为主体的乡村经验主义的话语系统。
这两种孕育在不同环境中,起着不同作用的话语体系随着春节的到来,在年夜的饭桌上,在走亲访友的交谈中……
我想了很久很久,既然如此,那就“予万物以理解,涵万事而有容”吧!生活是自己的,以后的路早已分道扬镳,何必融入。 #思考太多 #早已不是曾经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