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部分的时间与编写方案、制作PPT有关,也参与很多方案的指导工作,所以有许多体会,看到小伙伴们在方案编写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替他们感到着急。特别是当他们其中一些人还是骨干的时候,更是感到担忧。更令人揪心的是,他们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来介绍编写方案的技巧,如:《关于方案和演讲的26篇文章,全在这里了》,也有很多文章涉及方案编写与讲解的基本素质,如:《TED | 说话的艺术——声音专家教你如何强有力地发声》、《提问的力量 | 你要的答案其实已经蕴藏在问题当中》。
今天,想谈一谈编写方案、做PPT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几个问题:
一、自说自话
这个问题表现在:做方案时不去深入分析客户需求,或者想当然地罗列几条,无非是先开枪后放靶子罢了。要么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么是自己有什么素材,就编什么故事。或者,不管客户听不听得懂,只管自己说。在面对面沟通的场景下,反应在只知道看电脑屏幕,而不去看客户的眼睛,不管客户的反馈,自顾自地说。
二、逻辑混乱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在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身边的同事十之八九不太讲究,或者根本无意识。比方说:把不同类别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好像把马桶和苹果、香蕉放在一起来说。又比如:分析问题不在一个维度上,列条目没有明确的分类等,就好像把春、夏、秋、8月、立春、夏至并列在一起。再比如:一件事情在前面刚刚说了一遍,后面又重复说,或者,把上一级的分类和下一级的构成放在同一层次,又或者,前面是按照四季来划分全年,后面却按照12个月来讲气候变化等等。最差的情况是整个方案没有框架,看不到背后的结构是什么。
这或许和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有关系,我们在学校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维和逻辑方面的课程,工作以后,除了咨询公司,恐怕也很少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所以,逻辑方面的问题如此常见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你在书店去找一下有关逻辑方面的书,有很多都是麦肯锡这样的大咨询公司的顾问写的,最著名的当属巴巴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
三、不恰当的技巧使用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1)无缘无故的使用动画。比如,本来不用动画,一下子就能看到整句话,非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又比如,更换片子时,非要让整页PPT翻滚一下子等等,搞得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2)不恰当的使用颜色。最常见的情况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同类东西被涂上不同的颜色,或者,整个PPT看起来就像进了大染房。3)不恰当的使用图标。最常见的问题是图标和文字内容没有什么相关性,或者,图标很大,很鲜艳,过于醒目,喧宾夺主。
四、传递垃圾信息或干扰信息
不恰当地使用一些技巧本身就会传递干扰信息。例如: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同一类东西,就会让人不解甚至误解。而不恰当地使用动画、声音,则会浪费人的注意力资源。另外,重复的话、冗长的文字、不必要的插图等,都是垃圾信息,不仅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还消耗了听众、观众的精力,而对于准备方案的人来说,所有这些内容都是要消耗时间的,都是成本。
五、不必要的创作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按道理说,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但是,在商业环境中,成本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只要创作就意味着要投入成本。常见的重复性、不必要的创作包括:别人已经有很好的作品了,可以直接拿来用,你还非要坚持自己创作。或者,你之前有过完全类似的作品,而你非要重新再作一个不一样的,只是为了保持新鲜感。最容易忽略的错误是,一个项目团队的不同成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谁也不服谁,总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事实上,只不过是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个东西罢了,根本没有对错和好坏。
这个问题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也是知识型工作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也可能是一个组织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知识的复用。
关于方案,最遗憾的是,好方案的标准是模糊的,甚至你和你的团队事先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案是好是坏,但观众和听众即便不懂好方案的标准,他仍然可以看出来,可以听出来。
文字和语言是表达的艺术,如:针对不同的听众,同一件事情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其背后又遵循着一些科学规律,如:人脑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