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刚进家门,娃就扑上来,可怜巴巴跟我说:“妈妈,我想要用大碗装豆豆#*&*¥,用风车吹,把碗装满豆豆,奶奶骂我,我哭了!”我一脸懵。
奶奶无奈解释道:“她今天下午想用玩具碗到楼下捡从树上掉下来的小豆子(前几天每天都捡了很多回家),今天早上下大雨把地上的豆子冲走了,地上基本上没有小豆子了,她一定要回家拿风车把树上的豆子吹下来,我告诉她风车是吹不下来的!可一直跟她说不通,语气听起来比较,她认为我在骂她,就哭了。”
奶奶已经不能理解一个二周半的娃清奇的脑回路了。
我问娃,你为什么想用风车把吹小豆子吹下来。娃又重复说要用风车把豆子吹下来。看来这个问题有点超纲,对于“为什么”的提问,她现在通常能答到点上。好吧,换一个问法:“你觉得风车可以把树上的小豆子吹下来吗?”
“可以”,娃很肯定的说。
“那吃完晚饭我们拿风车下楼试试吧,好吗?” 吃过晚饭,娃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新买的秋千上了,完全忘记也没有兴趣拿风车吹豆子了。“风车威力小测试”的最佳时机已经过了,只好作罢。娃的脑回路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风车她倒是经常玩儿,时不时路边有些面向宝妈的活动摊位会发个小风车、气球给小孩,通常到她手上二分钟内就“报销”掉,偶尔我也会“斥巨资”买一些质量好些的塑料材质风车可以撑半天。玩儿法无非就是迎风跑转转转,没见她解锁过新玩法,她为何会想到用它吹豆子呢!
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前一阵子晚饭后带娃小区散步,看见一个气球挂在树枝上,娃说:“妈妈,你看,大头儿子挂在树上了,我要救他下来”。怎么救呢?她一掂脚,手象征性空中抓了一把给我,“来,给你”。这时,刚好一阵大风吹来,大头儿子在树枝上摇来摇去,但最后还是没被吹下来。我说:“风差点就帮你把大头儿子救下来了!” 。她认真的观察整个过程,重复着我的话,也许这次的观察让她认识到了风的力量。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自然规律最基本的方法。记得娃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在小区盯着一从旁边“嘟嘟嘟”经过的辆摩托车盯了好久,直到消失。娃他爸说娃在发愣,我说她在观察,在学习声音大小与声源距离的关系。
风车,风扇其实外形上很相似,风叶转动产生风,风也可以让风叶转动,原理相通。她或许以为风车可以产生很大的风。小小风车在成人眼里实在太弱,能煽动一片薄纸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在孩子的世界中,它是大大的风车,有着大大的威力。
看过《请回答,1988》的朋友可能会对几个有趣的画面印象深刻。导演特意把所有孩子的零食做成特大号,这样的画面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比例失调,反而充满童趣。导演说孩子视角里看到的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大大的。
娃也会那样,更小的时候去给她拍照,一定要骑迷你自行车;搭建的积木房子,一定要进去睡觉觉;分享一些好吃的,她很乐意,但每次只用手捏一小小撮儿,不够塞牙缝,也许在她眼中这已经不小了。关于物体大小判断,婴幼儿阶段经常会出错。
以上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按一个成年人的逻辑来推测和理解。 我想,因为只有理解她,才能以更适合她的方式去对待她。
我想,小小女孩眼中,一定有一个大大的世界。 2岁多的她现在经常能带给我们惊喜,当我被思维定势、约定俗成束缚之时,却能从她身上看到天马行空的想象,脑洞大开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