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M和Z完全不同文化、地域背景,为什么都爱《奇葩说》?M爱的是马东,Z爱的是大紧,而我似乎还是喜欢《圆桌派》这样的,几个文化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就行。之前追了N年的锵锵,渐渐觉得无趣,一是人老是请的不对,二是时长不够,话题总是聊不开,往往到了精彩的地方就开始出字幕了。《圆桌派》聊的时间较为充裕,我喜欢的梁文道、马未都和陈丹青都时不时出席,女嘉宾里觉得刘索拉和曹星原还不错,都是有阅历的女人,仪态万千,教人心神向往。
有一天早晨醒早了,再也睡不了,就听了会儿《圆桌派》,居然是聊死亡的,这个话题如此沉重,又在那样一个本该是全新的一天的明媚的早晨在耳边响起,真是觉得相当违和。说到死亡,我大概也是很小的时候便知道,人总有一天都要死亡,身边的亲人会终将离我而去,而我也终将离开这个世界,一想到没有我的世界依然如此精彩,便浑身发冷,记得后来平复心情的说辞是“没事,我还有好多年才会死呢,等我经历了很多事后可能就不怕死亡了”。想法挺成熟的吧!其实到现在一想到死亡,还是会浑身发冷,这个词于我而言既是恐惧也是解脱,死亡令人恐惧,这种恐惧是属于终极型的,想透了,其实别的事儿都不是事儿了。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解脱了,从对除了死亡以外的事儿终获得思想上的解脱。
青春年少时没解决的问题,没想明白的事儿到现在还是在想。但我认为想还是对的,要直面,而不是逃避,就算想不明白,就算仍无法释然,对一些终极的问题,还是需要留一些时间思考的。当下遇到困惑的时候想想终极比如死亡,对当下问题的解决,或是做出选择是有益的。那么回到主题,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哪怕是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前,或是在人潮拥挤的地铁里,我们都有可能发出这样的疑问,更多的时候是在自问。有时会觉得很孤独,将葆有赤子之心作为初心不忘的时候,难有人能真正理解。可能被亲人不解,遭旁人嘲讽,这时要不要继续坚持呢?真的很考验人,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人与人的社会里,每天面对着茶米油盐的生活,如何掌握好平衡真的很重要。
今天的自己是由过去无数个选择造就的,那么明天的我则是由今天的选择造就的。所以,今天,我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