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金牌喜剧班》第六期,开幕雷击,陈佩斯老师一个人火力输出,用最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员讲课6小时。但最终呈现的结果,除了何欢一组包袱比较多、比较密集,其他的节目都乏善可陈。这不由得让人们心生怀疑,陈佩斯老师看似高超的理论水平,难道放在舞台上就不灵光了,这6个小时的讲课,意义何在呢?
首先要说,节目组的剪辑,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学员们都很没有精神的在听这6给多小时的课程,整体呈现出一种困乏和疲态。这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陈老师讲课,就是对牛弹琴。这种观点应该被否决!因为简单查一下就知道了,落座之人,基本上没有一个人是理论零基础,简单抓几个例子:(《凤戏游龙》组)谈元,湖北省艺术学校、曹阳阳,中国戏曲学院;(《办公室爱情故事》组)何欢,东北师范大学表演系、蒋诗萌, 北京电影学院、陈嘉男,中央戏剧学院;(《朋友再见》组)刘思维,北京电影学院、臧洪娜,中国戏曲学院、许慧强,北京电影学院。其他人的信息资料比较少,不过这些例子已经可以说明,这些学院的整体理论水平不差。
那陈佩斯为什么还要讲理论呢?究其原因,这里的理论,主要还是源于陈老师自身关于“喜剧研究”的理论。1954年出生的陈佩斯在15岁左右年纪,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段灰暗的日子,其父亲陈强因在影视作品中有饰演反派的经历而被达成右派,于他而言,“笑”这件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难得的。后来他考进电影制片厂,再后来在春晚舞台上率先使用“小品”的模式拖账了语言类节目的表演范畴。可以说,简单理一下陈佩斯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他的理论基础,从来都不是脱离了人民、观众存在,恰恰相反,他的理论都是在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掌声和欢笑中总结起来的。而陈佩斯愿意把这些内容整理起来,用学术的方式分享出去,其做法是绝对值得肯定的!
但是!(不管怎么夸,重点都在这但是后面。)
但是!从最终呈现出的结果来看,除了何欢组的表现尚可(,虽然依旧是浓浓的开心麻花式喜剧,何欢本人也是开心麻花的一员,这个作品中很多桥段也来自开心麻花团队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真的差点意思。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打开自身的定位服务于整个表演。
这话怎么说呢?理解起来就是,每个人都在顾及自己的表现,从而放弃了整个作品的节奏。(继续举例子,)像是这一次台上出现了四个“胖姑娘”,而除了蒋诗萌以外,其他三位都在尝试着加一些复杂的动作。从理论上来说,这属于“利用错位构建喜剧情景”,像是一个身材臃肿的人,却可以灵活的起舞,这就是一种超出观众预期的“意外效果”。但这样的效果在被多次使用的舞台上,反而导致情节上被抽空。观众只是看到了一群人在打闹嬉戏,并没有看到“有趣好玩”的互动和情景。如果说《凤戏游龙》里,大家还感叹于京剧演员可以一跃而起跳上桌面的深厚功底,那么后续的作品,看一群小姑娘小伙子“尬演尬跳”,就真的很乏味了。大家都在尝试着展示自己,却忘记了,身处角色之中,有没有这么做的必要性,用老郭的话,人家一问,就问住你了。
最后,回归正题,陈佩斯老师辛苦讲了6小时的课,真的没有意义吗?私以为,是,也不是。对这个节目而言,这样的课程帮助有限,说白了,真的能在几天之内把别人一生提炼的精华全部消化,那早就跟沈腾、贾玲这样现役优秀的喜剧演员齐名了。可是话说回来,无论是老郭或是英达,这样的帮助在节目里都是有限的。可是,这样的言传身教、整个学习过程,对于每个想在舞台上长远进步的人,都是难得且珍贵的。学员们今天没有领悟的内容,或许会在未来一次次的表演中逐渐顿开、理解……
而对于观众来说,理论的内容或许很遥远,不过央视起码在尝试着把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成果分享出来,而不是刻意的消费,把喜剧的舞台做成自顾自的游乐城,找一群无关乎表演的人来自嗨。单从这一点上,央视的态度还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
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可以在节目结束之时,再系统的聊一聊喜剧、喜剧舞台这样的话题。
以上就是本期“信口闲谈”,如果喜欢的话,还请点赞关注一下。
参考:朱晓蕊.陈佩斯戏剧创作研究[D].西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