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客体关系发源地,以温尼科特为例,他是1896年生人,1971年去世。他的那个年代,英国还是一个男性比较占主导的社会形态。男人都在忙事业,在外打拼,家就扔给妻子、妈妈们去照顾。虽然家庭很依赖妈妈的存在和照顾,但又没有充分地重视这一点。温尼科特就发现,整个社会对于一个妈妈养育孩子、为整个家庭付出,包括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康正常的社会人,将来能在他那一代做贡献,这个妈妈简直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让我想到了目前国内现状:尽管妈妈们那么平凡无私地在做这件事情,比如爸爸、婆婆等理所当然地轻视这件事的价值,还在严厉指责说,女人嘛,就是忙前忙后围着灶台转的,就应该是这样的。在温尼科特看来这种对狂妄的忽视可能是由于我们不敢承认对女性的依赖,是一种对依赖的恐惧。
他相信妈妈们的“母性养育能力”。因为在他看来,去教、去指导一个妈妈怎么去做妈妈,简直是太瞧不起妈妈了。妈妈天生有当妈妈的品质。他觉得一个女人,假如她能对自己做妈妈这件事情有足够的信心,她内心可以感觉到是比较自由的,她的情绪情感是相对稳定的,只要能够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她的孩子,有对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想要她的孩子、也喜欢她的孩子,包括她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基本的尊重,旁边再有一个爱着她的、呵护着她的丈夫在,那么养孩子对于这个妈妈来讲其实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
在他的书中关于爸爸提得比较少,一方面原因是,儿童早年首要的需要,是跟母亲依恋关系、亲情的连接。这个时候孩子对妈妈之外的人,没有太多的意识和感知,也没有太多的体验,所以好像显得爸爸在这个时候不太出场。后来他在某一章里面,特别重点地提到了爸爸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即使是在早年生活当中,爸爸也是家庭的背景一样,必须要在。爸爸的存在,一方面给了妈妈一个非常大的安慰,是妈妈的保护者和照顾者,让妈妈感觉到心里踏实,感觉到身体舒服,在心灵上能感受到被呵护、被照顾、被支持、被保护的这种幸福感。另一方面,爸爸是在撑起这个家庭,他要为这个家庭工作打拼。通常妈妈在养孩子的这段时间,妈妈要放下很多事情的,包括工作、社交,她得全身心地去对她的孩子,所以这个时候,爸爸要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他能让这个家庭运转正常,能让家庭不出什么乱子,各项事务他都能安排很好,这个对妈妈养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目前社会中很大一部分家里面父亲是一个比较权威的形象,对妻子的地位不够重视。这些妈妈独自焦虑无力抑郁带着孩子,若是妈妈能够心情愉悦、享受其中,然后把孩子好好养大,她不仅是养育一个孩子,她其实是在为整个家庭、甚至可以说是在为整个社会做贡献,养出一个健康人总比养出一个病人给社会的贡献要大;养出来的如果是一个不太健康的人,他将来就要去消耗社会的很多资源,不利于社会长足的发展。所以一个家庭中一定要把妈妈养好,要对女人好,这样女人就可以对孩子好,孩子将来就可以对社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