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成都下了一场大雨,本就因疫情显得萧索的校园里变得是更加冷清。只是银杏园宿舍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推杯换盏的声音不绝于耳,前程似锦的祝福连绵不断。也难怪,酒精一直都是石油行业的催化剂,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除了专业术语,很难再说出诗情画意的句子,大概,杯盏之中蕴含了同学间最真挚的祝福。
渐渐的,空气中洋溢的祝福消散了,我们寝室也在结束今晚的酒精活动后各自忙起了手里的事情。有的室友准备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有的室友在看视频的教程,我则在GitHub上继续练习敲代码。代码运行的还算顺利,生成的斐波那契数列一个个在终端跳了出来。“那今天就到这了吧”,做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室友把汇报材料准备好后,开心的关上了电脑。“对啊,我在成都理工的生活也就到这了吧”,我心里想着。眼前写的循环已经跳出来了,但似乎在酒精的加持下,我似乎的循环似乎是跳不出来了。
我这四年的循环函数应该是从武汉地大开始的。四年前的六月,我在武汉地大参加自招,但那时的我是没有一点心情的,因为自招的专业是地下水科学,与我想学的页岩气相距甚远,加上不能换专业,我对这场自招几乎就没提起过兴趣。同时,我也深知自己当年高考考得不理想,自己学得好的英语太简单,数学做的太急,不安的情绪始终笼罩着我,在武汉灼热的阳光下无限放大,千湖之城丝毫提不起我的兴趣,以致于我几乎是以逃离的心态仓惶回了四川,活像入蜀的玄宗皇帝。
我的预感是对的,我的位次落在了211的边缘。父母建议我选择西南大学,或者选择任意学校的电气工程专业,这时候,我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略过他们的建议,选择了成都理工,选择了石油地质专业。四年前,受控于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尽管是全国前三的专业,但是根本没有学生愿意填报,大概我的学号是0101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在理工第一学期里申请到了一份学院学生助理的工作,说是学生助理,其实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只是我比较幸运,一开始就被搬到了楼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中心做一份洗样本罐的工作。洗样本罐的工作很简单,同洗碗并无本质区别,稍有不同,便是洗洁精换成了酒精,自来水换成了蒸馏水。实话实说,洗样本罐就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现在回想起来,平日里连碗都不愿意洗的我,居然能从日出洗到日落,从周一洗到周日,一干就是一个月。现在让我再洗这么多的样品罐几乎是不可能了,可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信仰的力量,毕竟当时我是真的很想留在实验室。大概是我洗碗水平还不错,实验室杨迪老师最后真的把我留了下来,于是我每天的工作从洗碗变成了地球化学测试,并在后续的三个月时间里把从样品消解到质谱仪测试的全过程全掌握了。
大一这一年里除了在实验室打了个工,还参加了大学生数学竞赛和英语竞赛,也没取得特别突出的名次,不过也算是对实验室搬砖生活的调剂。尤其是数学竞赛,我的教练是地球物理学院的胡隽教授,胡老师本硕都是研究数学的,博士才转到地球物理方向,胡老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兼顾案例讲解与分析,尤其是讲解了数学方法在地球物理学上的应用。现在回想起来,胡老师不仅引导我进入了数学建模竞赛,更是把我带入了追求量化地球科学的道路上。
大二开始我一直在自学数学建模和matlab的数据处理,同时也跟着杨迪老师的老公,宋金民教授做了几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的项目,在野外科考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地质知识。同时,这一年里,通过杨迪老师,我也结识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李潮流副研究员。李老师的研究发现是青藏高原环境效应的预测,研究方法是利用大气颗粒物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大气系统的环境效应进行预测。
大二暑假,李老师甚至邀请我去到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纳木错的科考站,站上短暂的逗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觉得未来或许我就会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继续做一点量化地球科学的研究工作。 只是所有事物都变化得太快。2018年国庆的倒数第三天,我还在南京夫子庙游玩,中午时分,李老师联系我说他可能要去耶鲁一段时间,建议我给自己多留一条路。那个时候,我确实慌了,是那种计划被突然搅乱的惊慌,也是这个时候,李老师建议我试一试国外的学校,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又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国庆之后是两个月的野外地质实习,在江油的山里,我一直在想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去过油气田开发的现场,也参与过地调项目,诚然在现场做一名工程师也需要极高的知识广度,也能有一份相当不错的收入,可我还是想念那间实验室,毕竟在那个地方洗罐子都能变得不同,实验室的一切都是让人感到愉悦和欣喜,我就是喜欢安安静静完成实验操作的感觉。有了想在实验室工作的目标,还需要确定未来学校的申请方向。成都理工的石油地质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很多,从最基础的岩石学、构造学到工程开发上的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油气田开发施工方案,涵盖了地质和工程两大方向,结合我在实验室的经历、我在项目中的参与经历和自己把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融入未来研究工作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方向定为了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交叉研究上,因此,我没有选择做构造地质很出色的英国和做工程技术很强的澳洲,而是选择了做交叉研究最有经验的美国和加拿大。进一步选择学校时,我也明白成都理工(或者我向国外介绍的成都地质学院),终究是个非985非211的行业性学校,也只有部分以地球科学见长的学校才听说过成都理工。因此,我没有选择机构给我推荐的宾大/约翰霍普金斯/明尼苏达双城/南加大的有关地质的项目,转而申请的都是诸如德州奥斯汀/德州农工/科罗拉多矿业/俄克拉荷马这种国人不是特别了解的学校。毕竟,我明白,我想要的还是一个在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
等我回到成都已经是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了,伴随着成都凛冬里的寒气,我开始了我申请过程中最出彩的一个项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盆地中心、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工业研究所、中石油川中油气田共同组织的课外协作项目——磨溪区块灯影组沉积微相研究,研究方法为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取心井段薄片的沉积微相鉴定结果,对缺乏钻井资料的台内地区沉积微相进行预测,从而完成对7亿年前磨溪地区古海洋环境的重建。这是我第一次作为项目的主研,意义重大。可惜时间只有一个月,我的模型预测成功率仅有7成,远远没有达到我心中设定的9成的目标。尽管后期天然气工业研究所和川中油气田的钻井结果证实了我的预测结果基本正确,实现了工业油气流的产出,但我依然对我做的工作不甚满意,随后的总结表明,是我模型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导致预测成功率难以进一步的提高,基于matlab的神经网络模型难以对参数进行进一步调整,我需要寻找另一种计算机语言来实现模型设计,这另一种语言其实也就是python。
时间进入2019年,我仅剩最多十个月来准备托福和GRE了。虽然我能在大学生英语竞赛和翻译大赛上获奖,可是托福的听力是个老大难问题,于是我在2019年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每天精听了一份TPO,具体精听的步骤为第一遍正常做笔记做题,当且仅当完全做对并能自己用英语表达出文章大意时,此篇文章才不需要边听边打出每一句的内容。日复一日的训练,最终我的听力成绩达到了27分,这个成绩和其他人相比也不算高,但和我刚开始的12分相比也算小有长进。 口语部分我的基础也很薄弱。准确的说我是在初中开始才进行系统的英语学习,我的高中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又号称“高考流水线”,口语在四川的高考里与总分无关,虽然我也能和学院的客座教授用英语交流,但我说英语终究有四川口语(毕竟我说普通话都有四川口音),还好托福里有口音对成绩不会特别影响,并且我也在短时间也不可能完成口语上的转换,因此,我把口语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内容和结构上,通过训练,着重提高语速,扩充内容,尽力使表达更逻辑化。在这一策略下,我的口语成绩最终来到了24分,也不算高,但也够用。 写作部分我投入的精力较少,我给自己制定的策略还是在于内容的丰富度上,平时多准备点例子片段,养成特定的写作模式。但从实际来讲,我的策略也只适合短期内到达25分,要想冲击25+的成绩,还是必须要避免文章的“八股文”化。 我唯一擅长的就是阅读了吧,大概是平时外文文献读了不少,我的阅读没花太大精力就满分了。 学地球科学唯一能让人感到幸福的地方可能就是对GRE成绩的要求了。相较于商科325+、计算机等320+起步的要求,地球科学对GRE成绩要求普遍不高,甚至很多学校已经不需要提供GRE成绩了,大部分学校地球科学专业对GRE都无明确要求,因此中介给我的策略在于把数学考到165+(特别容易),总分315+,所以我在GRE上没费太大的精力。
我是硕博混升,就需要去联系教授并套磁(发自己的简历推销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特别挑剔的人,我会阅读目标院校里每一位教授的文章,尤其是近五年的文章,并提出相关问题。由于我不想做传统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行星地球化学,并且希望导师能将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的方法融合到研究工作中,所以我套磁的结果也并不理想,仅仅套到了加拿大阿尔伯塔一位教授,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一位教授、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一位教授和普渡大学的一位教授。
完成这些工作后,时间已经来到今年年初,新冠肺炎让全球都笼罩在了阴影之中,随后更是迎来油价的暴跌,我申请的所有学校的硕士项目名额几乎都直接被砍掉一半,更有俄克拉荷马大学因赞助大户皮萨切克页岩气工业的破产直接宣布砍掉四分之三的名额,伴随着低油价和新冠肺炎,我联系的诸位教授里多位教授的项目也被直接暂停,最终,也算是蛮幸运,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给了我一个硕士的offer,让给我先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再转博。 时间就走到现在了,疫情也让我有机会专心学习python的程序设计,于是我今年的毕业论文选择了对磨溪项目进行重做,尽力使预测成功率达到九成。最后,勉强算达到了,也通过了答辩,还评上了优秀论文。
回想这四年,成果算有,但不丰富,奖项不少,但不高端。最后也是因为项目的经验和两个专利(微生物岩计算机识别和混积岩地球化学前处理方案设计)勉强有书可读。大概我的故事,就是一个从四川盆地向丹佛高原缓慢爬行的故事吧,我的起点低,爬的速度也不快,不过既然我知道自己想达到雪山之巅,那就坚持爬吧,慢一点,还是会到的。
窗外,一声惊雷,思绪的循环终于还是运行到了尽头。远处大楼里又想起了校歌《勘探队员之歌》,手机里也推送了一个大连理工学生在毕业典礼向校长诉说被帝国理工拒绝时忍不住哭泣的视频。我能理解她,我也同她一样把自己做到最好后仍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大概就像校歌里唱的吧,激励我们前进的是对地球科学的无限追求。
寝室灯灭,窗外下起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