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工作了的人都会有种感觉,自己的工资怎么一直还不涨,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工资都涨了,唯独自己没涨而心慌慌。
其实,工资迟迟不涨,除了公司、老板等外在因素,也要从自己身上来查找问题。
今天的这篇文章,希望能通过几个小故事帮助到正处于迷茫中的朋友,认识自己,认识工作,每一步都走得实一点。
一、工作年限不等于工作经验
朋友之前入职一家创业公司,他的顶头上司是个30+的中年油腻大叔,第一天上班,朋友就听见上司在和项目领导沟通,沟通了半小时,可上司还是一副逻辑不清楚的样子。
一开始朋友以为上司可能是沟通能力有所欠缺,但后面发现上司不论是文案还是 PPT 都做得差强人意,用朋友的话来讲就是:一个毕业生的水平。
有些人工作了很多年,但在自己所在的行业该摸透的没摸透,该玩儿转的玩不转。
有些人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呆的时间虽不长,但对所在行业很快摸透还不断去实践,进步飞快,自身价值也能水涨船高。
工作越久越值钱?这句话是需要打上问号的,因为工作年限并不等同于工作经验。你从以往的工作中学到了什么经验和能力,你学到的东西能够给公司带来什么效益,这才是公司值得给你涨薪的理由。
所以,并不是工作越久就越值钱。
二、拿三千工资,体现八千的价值
曾经有个月薪三千的妹子,稿子写的漏洞百出,主编经常指出问题,结果妹子回了句:“一个月工资这么少,你还想怎么样!”
仔细琢磨这句话话还挺有意思的。
就像我们去淘宝买了一个便宜货,用不了几天就坏了,于是安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你还想怎么样?
当然,正确的潜台词应该是:如果你开我八千一万的,肯定能把事情做好。
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的时候,体现出八千一万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决定你工资的还有一个核心点:供需关系。
仔细想想,你所提供的劳动力是稀缺的么?是别人愿意高价购买的么?是别人无可替代的么?你的价值又是什么?
既然想加薪,那应该多反思一下自己,而不是依靠公司开工资,自己觉得工资太少而没干劲。
涨工资,确实主要是老板的问题,但前提要让他看到你的价值,才有谈薪资的筹码。
三、“做好”而不是“做了”
工作中,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加不加班。
而一个想要做好工作的人,是不会考虑这个事的,因为工作完成容易,做好难。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
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
举个例子:
以前共享单车还没出来的时候,骑自行车都要找地方停车,朋友讲有个地方停车让她印象深刻,夏天去取车的时候,阿姨都会拧一把湿布,擦擦坐垫,降降温,下雨取车也会帮忙把坐垫的雨水擦干。虽然她没有开口,但朋友都主动多给她一块钱,还连声道谢。
阿姨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钱上,差距是一倍,但在成就感上,差距无法估算。
以“要不要加班”、“工资多不多”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四、别错把平台当本事
到底应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对于新人而言,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完全看个人取舍。
大公司就像有钱人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老长时间连切肉的都没机会沾手,更遑论学会做一整个包子。
而小公司人少,同样三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口味的包子。
不管是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
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人生有一种悲剧,叫错把平台当本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
可能大部分大学生刚出来都无法拿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薪资,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曾经美好的幻想。
但是,千万不要着急。
刚毕业的时候普遍的薪水都不高,你就当给自己“交学费”,然后去学经验,去历练。抽空看看书,学学习,给自己阶段性的设定一个天花板,然后一层一层的去突破。
保持这种态度,不断进步不断突破,在这波大潮中你才能成为适者,适者生存。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