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1 112天 信息成本和沉淀
这两天一直在安排未来的行程,现在确定下来两个:一个是下周要去泰国,还有一个是5月中旬带爸妈去日本。
这两个国家都去的次数太多了,相比之下泰国去的次数多一些,除此之外应该就是日本了。
我给我一个泰国的朋友说我要回曼谷了,感觉就像回家一样。这句话丝毫没有夸张,在毕业之后刚开始工作的最好年华基本都留在了泰国。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在国外生活4年应该还是挺枯燥的,但是对我而言在泰国的四年的确都是享受。
这次去一是参加一个泰国国家投资委员会的论坛,要了解泰国这两年在力推的‘最大的动作’;另外要帮助一个朋友看看泰国有没有机会在房地产入点市。
每每涉及到泰国的事情总感觉资源都比较好筹措安排,虽然为客乡,但是已经沉淀了不少的情感和关系在那里,相反,在北京反而更多的时候倒是手足无措,和中国人的沟通反而有时候会有不少的问题。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是《为什么跳槽薪水不超过30%,等于在降薪》。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大学生的自行车被盗率为5%,一个创业团队打算收取15%的保费成立一个“校园保险”,按照设想10%的就是利润。但是该项目最终未能成功,原因是,投保的人在大学生群体中只有两种,一种是“马大哈”,一种是“故意骗保”,这就造成这两类人的自行车被盗率远远高于5%。从而引出来一个学科叫做“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正是“信息不对称”,而研究目的就是,怎么让信息更低成本的流动,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信守承诺。
我开始结合我的工作经历来理解这个“信息经济学”里的意义:最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我和对手方对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这个对手方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我的公司老板,一个是我的客户。而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看,最有效的成本优化,就在于“资源累积”带来的能迅速匹配信息价值,实现信息优势互补,拉低信息成本的流动线程。
薪水,代表的是你付出劳动力所应获得的金钱回报,但是它很难体现出个人携带的信息资源价值究竟对雇主能带来怎样的效益。30%在哪里,在于风险,在于你的信息价值究竟能不能是雇主所需,如果溢价过低,你被炒掉的风险是无法对冲掉的。正式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信息是否能转换成生产力,雇主也不知道你能带来多少新的信息源头,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考虑到风险的因素,这个30%也就是合理的一个假设。
而我应该想到的是,这些泰国沉淀下来的东西是不是还能继续生化为自己的生产力?这点不能忽视。北京有新鲜的东西,它应该是在曼谷的基础上才有这点东西,而不能完全呈现出来“陌生的新鲜”。
所以要有效的衔接起各个阶段的工作资源,复盘自己手中到底有哪些值得自己反复回顾的“牌”,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时代的大局,才有可能再最需要的时候打得一手好牌。
这次去泰国,应该要多走走看看,把该见的人都重新见一下。以后还应该经常回去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