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本章讲述尚“道”践行方得真谛,思辨万物方得始终。人有差别,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上士听闻悟道的方法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中士听闻悟道的方法会将信将疑似懂非懂;下士听闻悟道的方法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如果没有人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有《建言者》记载: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道”的智慧是博大无穷尽的,即便是悟“道”的过程也表现出“道”。本身的差别和态度其实也是“道”的表象。真正的悟“道”者是虚怀若谷没有痕迹的,无相、无形、无声、无色、无名,能够说得出的有相、有形、有声、有色、有名的都是在悟的途中或是不识“道”者。万事万物皆是“道”所生,也是“道”所倚,相互依存。但是“道”是隐于内,而万事万物是形于外,内外的差别是对待“道”的分别。自我的“道”隐于内,形于外的是“德”“行”。表象的东西所隐的是“道”,自我的体悟和态度决定了悟“道”的得失。
生活中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自我的认知和态度隐于内,也是决定自我悟“道”所得多少的东西。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之快令人侧目,很难静下心来去体悟“道”的真谛。更多的精神被所谓的“文化快餐”所替代,这种躁动的现象蠢蠢不息,使得真正的大智慧被这些肤浅的东西所蒙蔽。个人是非常的崇敬甚至可以说是“膜拜”《道德经》的,其中蕴含的智慧,如能参悟出万中之一也是很可贵的。其中的智慧不仅是在当时的社会,她所带来价值不仅仅是表象中所展现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生活中万事万物的运转和存在无不是“道”所生所依存,只不过是自我没有体悟到而已,一旦悟得一二也会改变自我对待生活、工作、家庭等等的态度。无论是哪一种改变都会使自我的生活发生改变,中改变比起其他的方式更为直接有效,因为她是由内而外的本质的变化。
企业运营是“道”的外在表现,内在的东西决定企业命运。企业运营者往往会被表象的繁荣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蒙蔽双眼。对待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做企业的内功,有形的无形的都要做好。有形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市场中存在的必要性和长久发展的潜力,无形的是内在的文化,是企业的凝聚力、外向延伸的精神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企业的文化和底蕴是很强大的,一旦形成习惯那么未来会势不可挡。
思悟真谛,明心见性,虚怀若谷,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