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家长聊,她的孩子刚刚三年级,自律性差,成绩不行,家长非常焦虑,试了各种办法,报辅导班,请家教,都效果不佳,听家长说早上穿衣,看课程表,收拾书包等这些琐碎的事,这些本来应该有孩子自己完成的工作,这位家长统统包揽。如果哪天孩子书包里忘记拿上课用东西,孩子第一反应是埋怨妈妈。
这位家长的这个孩子是二胎,家长上学不太多,家庭条件不错,老大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也算是“老来得子”,所以格外宠爱,甚至的溺爱,但是按照她说的话,有时候生气控制不住,就使劲打,打完了又后悔,担心把孩子打坏,后悔当初不该溺爱孩子,就是在处在这样极度矛盾中,家长非常焦虑,跟她的交谈中,在她的眼神里,能看出一种落水者一样的恐惧,和极度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强烈愿望。
骄纵与严厉并行,是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误区
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骄纵型:“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有自己的选择”。
有些父母和老师并不喜欢过渡控制或者骄纵,但有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他们就会在这两种无效管教方式之间来回摇摆。他们会尝试过度控制的方法,比如打骂,直到他们自己都无法忍受自己的专横行为。然而,他们会转而骄纵孩子,直到他们无法忍受孩子被宠的无自理能力,所以,他们又转回到过度控制。
很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从立即制能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来说,惩罚确实管用。但是长期效果是什么呢,长期惩罚的效果,孩子 往往会以消极的态度回应。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找机会扳回来”。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下次我绝不让他们抓到”。
5、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父母和老师们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的方式是奖励和惩罚,在这种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和坏行为。那么是谁承担责任呢,显然是大人。骄纵显然也是,负责人的是大人。
想想,如果一个人,自己的行为,都是别人负责的话,还哪来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附上《正面管教》一书中,有关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是否和善和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是短期有效,长期负面)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