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大学毕业那年,我一个人背着一个背包,来到了苏州,入职了这家台资制造企业H公司。
H公司位于苏州相城区蠡口镇的某开发区,位置比较偏僻,厂门前的一条窄马路直通往蠡口镇上,坐个电动三轮车还要3元钱。蠡口镇在苏州北郊,离苏州中心城区还有数十公里,相传为越国大夫范蠡曾由此携美女西施泛舟五湖而得名。蠡口的东边就是阳澄湖,而彼时,阳澄湖大闸蟹还没有这么有名。
H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老板是台湾人,在大陆打拼多年,除了蠡口的这家3、4百人的工厂,在厦门、东莞还有两个工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台湾工厂,比想象中的要好。因为车间工人需要倒班,工厂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得很全面,食堂雇佣了几个师傅,全天提供餐食;宿舍楼就在厂里面,备有澡堂和全天热水。
入职的第一天,部门的同事带我去工厂附近的小店置办了被褥垫絮,住进了厂里面的员工宿舍。每间宿舍都很宽敞,摆了4张高低床,却只住了4、5个人,不多久我就和室友熟络起来,一起出门上班,一起去食堂打饭,一起周末去镇里闲逛,上网吧打传奇。
食堂的师傅都是附近村里人,几经考验,加上烹饪基础尚且不错,做得一手地方好菜。老板把食堂当成福利性质,象征性的收点食材成本费用,一餐饭下来,也就1、2块钱,员工充值刷卡消费,一日三餐一个月下来,充个150元也就够了。
虽然这里犹如苏州的乡下,但我在公司的食堂也品尝到了很多地道的地方菜肴。食堂每天的菜谱不一样,尤其是主荤菜,多达数十种,很多都是第一次吃,味道美极了,印象中有:百叶包肉、红烧狮子头、红烧大排、炸鱼排,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个每次期待的面筋塞肉。
记得第一次吃到面筋塞肉,看着别人打了两个(每个三毛钱),于是我也让打菜的师傅给我两个,看到碗里两个坨坨,不知何物(那时还不知道这就是面筋,更不知道它的前身原来是个球状物),下口之后,才觉是难得的美味,好吃的不仅仅是里面的肉馅,还有外面的那层面筋皮。于是,吃完之后又去窗口让师傅给我加了两个。自此以后,但凡遇到有面筋塞肉的日子,三个起步,五个算加餐。
那段住在厂里的日子,生活单调却有趣,宿舍里有两个技术员,跟着车间倒班,晚上12点是宵夜的时间,食堂会单另准备一顿,为那些上夜班的员工准备夜宵。所以,我们宿舍几个与其等着他俩回到宿舍呼啦吃着夜宵吵醒我们,不如等着他们搞完再睡,因此宿舍里熄灯总是很晚。为此,我们还被打小报告到老板娘那里,说我们浪费电。
老板娘在财务部,管钱,跟我们人事部在一个大办公室,表面看上去有些凶,实际上是挺友善的一个人,她和老板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很多人觉得她凶,其实是她认为有人损害了公司、损害了员工的利益,比如浪费纸张浪费电,这个时候她就会不顾情面的站出来。
有一阵子,有车间员工反应食堂的宵夜单调又难吃,话传到了老板娘的耳朵里,于是让我们不定期的监督宵夜的质量,我正好可以承担此事,随机看了几次宵夜的情况,遇到主菜是面筋塞肉的时候,我也欣喜的拿着盆钵,打一份夜宵来吃,一边心里骂着:这就怎么难吃了呢?
工厂每天都有人进进出出,厂门口的招聘启示常年有效,很多人对台湾工厂没什么好感,其实真不是那样,那时的苏州,类似这样的小厂还有很多,台湾老板们在管理规范、人文关怀、后勤保障等方面,大部分比内地的私营老板做的要好。从我对食堂的怀念,可见一斑。
离开苏州的时候,我还特意从菜场买了一大包油面筋带回武汉,在家里尝试做了面筋塞肉,无奈总感觉吃不出来以前在蠡口工厂食堂的那种味道。
-END-
(油)面筋塞肉的做法:
1.肉馅加入少许料酒,盐,白糖,生抽,一个鸡蛋和生姜末。
2.把油面筋用手戳一个洞,用手指把油面筋里面拨弄一下,把调好的肉馅慢慢的塞进去。
3.把塞了肉的油面筋直接放入炒锅里,加入少许盐,白糖和生抽,加入适量的开水,大火煮开几分钟转小火炖20分钟,然后转大火收卤汁,撒上青蒜叶,出锅上盘。
油面筋:
油面筋是一种传统油炸面食,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油面筋始于清乾隆时代,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称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