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三句,从字面理解,似乎平淡无奇。大意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复习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情;老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因此而感到气恼,可以算是君子了。对最后一句解释无可挑剔,至于学习中翻来覆去地复习功课,恐怕以此为乐者罕有。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再没完没了地复习下去,谁受得了啊。老朋友从远方来,是很高兴,难道从近处来就不值得高兴了?
我认为这是孔子学习过程中以苦为乐的真实体会。
“学而时习之”中“习”字有演习、实践的意思。即把学完的理论,进行实际应用,或者让书本上的知识为我所用,当然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一种收获的喜悦。
第二句的“朋”是朋友,而这个朋友是一种比喻,是说学习过程中反复温习、实习,可以把遗忘的知识重新找回来。这种感觉不就像又见到了远道而来的老朋友吗!失而复得,当然让人由衷地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涵养,一种睿智。为什么有人爱生气、爱发脾气?就是认为别人不了解,或者违拗了自己的意愿。不妨跳出“庐山”外想一想,大概世上如你所愿能洞察你的每一个愿望,明了你一切好恶的,除了脑中的蛔虫,恐怕没有二物了。